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哲学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 西方哲学传统:从机械论到有机论近代哲学的典型世界观是机械论思想,它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4.1.1.1 机械论的特点及其批判机械论作为一种世界观,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主要特征。对于机械论的世界图式,笛卡儿指出世界是一台机器,它没有目的,没有生命和精神。近代哲学对人类中心论的冲击以及对环境哲学的积极影响。
机械论到有机论_环境哲学环境伦

4.1 西方哲学传统: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近代哲学的典型世界观是机械论思想,它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它固有的片面性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到了需要批判和实现哲学世界观转换的时候。而有机论是代替机械论世界观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4.1.1 近代西方哲学传统:机械论

机械论作为现代主义世界观,指导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它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片面性越来越显示出来。近代西方哲学对环境伦理学的形成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上;同时也表现在它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等基本的哲学理论基础。因此,应辩证地看待它对环境伦理学的影响。

4.1.1.1 机械论的特点及其批判

机械论作为一种世界观,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主要特征。它试图用力学定律解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把各种不同的质的过程和现象都看成是机械的。对于机械论的世界图式,笛卡儿指出世界是一台机器,它没有目的,没有生命和精神。美国学者麦西特把机械论的世界图式概括为五个假设:物质由粒子组成;宇宙是一种自然的秩序;知识和信息可以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问题可以分析成能用数学来处理的部分;感觉材料是分立的。这样的假设“使人类操纵和控制自然成为可能”。[1]吴国盛则把它表述为:自然与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东西;自然界只有物质和运动;所有运动本质上都是机械位移运动;宏观的感性事物由微观的物质微粒构成;自然界这部大机器是上帝创造的。[2]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机械论的世界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必要的和有说服力的。美国学者卡普拉指出:“笛卡儿认为,物质世界仅是一部机器。自然界根据力学原则而运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可以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和运动加以解释。这一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了后来科学的主导范式。直到20世纪物理学急遽变化之前,各门科学均在其指导下观察现象和总结理论。笛卡儿奉献给科学界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把自然看作是一台完美的、被精确的数学规则控制着的机器。”[3]

4.1.1.2 近代西方哲学对环境哲学的影响

人们在谈到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的关系时,对西方近代哲学加以严词谴责,也就是说近代哲学不是被看作人类环境意识的发源地,而是被看作人类对生态环境加以破坏的思想根源。这只是近代哲学与环境哲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那就是近代哲学对人类的环境意识的产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些西方近代哲学所强调的一些哲学原则,这实际上构成了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环境伦理意识方面,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双重的。

(1)近代哲学对人类中心论的冲击以及对环境哲学的积极影响。

西方近代哲学对环境哲学的积极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们对人类中心论的冲击上。近代西方哲学既是无视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最高峰,同时又是人类进行自我批判,摆脱那种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开始。笛卡儿通过他的二元论哲学进一步扩大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区别,形成了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两军对垒,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用历史眼光看,笛卡儿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相比起中世纪哲学来,其实是提升了物质自然界的地位,使之上升到与精神实体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实际上是给了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环境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环境意识能够建立起来的一块奠基石。但是笛卡儿哲学也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他不仅是以哥白尼为代表的新天文学和新宇宙观的支持者,而且还是以开普勒和布鲁诺为代表的宇宙无限论的支持者。美国著名的观念史家诺夫乔伊在谈到笛卡儿哲学与人类中心论的关系时说:“笛卡儿是17世纪中不仅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目的论,而且反对科学中所有形式的目的论推理的主要的人物。除了其他的反对意见外,他发现了这样一种与明显的事实相冲突的理论:‘万物完全没有可能以这种方式为我们而被造,以至上帝在创造万物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如此这样的假定,我认为在关于自然的问题的推论中会显得非常愚昧无知。’”[4]

培根受中世纪神学的影响而接受了人类中心论的学说,他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从目的上看,人可以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如果人被从世界中排除,余下的世界就似乎成了没有目的和目标的一盘散沙……而走向虚无,因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劳作都是为人服务的,万物皆为人提供用途和营养。”[5]但是在培根的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十分谦逊地把人称作是“自然的仆人”、“自然的解释者”的思想。至于斯宾诺莎,他的泛神论把自然提高到神的高度,提高到唯一的实体的高度,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神(自然)的合一,并把人神的合一作为人们所追求的至善,更不存在那种任意摧毁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西方近代哲学家中,斯宾诺莎是一个对深层生态学的奠基人阿恩·纳斯有着深刻影响的人,这种影响大到如阿恩·纳斯所说“在我的体系构造中斯宾诺莎是主角”的程度[6]。莱布尼茨的基本哲学原则,他的单子论思想,以及宇宙的充实性和物种连续性的思想,把人(甚至神)视为和自然有着同一本原的东西,把它们全都视为宇宙的充实和连续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莱布尼茨在其non imnia hominum causa fieri(万物并不是为人而产生)这一原理中与斯宾诺莎观点相一致。他陈述说:‘我们发现在世界上有并不使我们愉悦的事物。’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知道世界并不是单单为我们而造的。’”[7]显然这些思想都是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不相容的。

至于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正是他们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从批判宗教神学出发,提出了世界的物质齐一性的思想,强调了人是物质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并由此出发,论证了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具有同等的地位。正如霍尔巴赫所说的:“认为世界上只有上天的恩惠和相信宇宙是为人而创造的,这是荒谬的想法。”[8]他认为:“虚荣使人相信,人是宇宙的中心;人只是为自己才创造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上帝,他感到自己有权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自然规律。”[9]当拉美特利继笛卡儿的“动物是机器”之后提出“人是机器”的哲学命题时,他也是要表明人与自然中的动物具有同等的地位,人不能随意支配和滥用自然资源。就是在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中,也还以唯心论的形式表达了人是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思想。

上述这些都表明,近代哲学家们并不是完全站在把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上,他们对人类中心论这一错误理论的批判,无疑已经成为现代环境哲学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2)近代哲学家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性考察以及对环境哲学的影响。

如上所述,近代哲学家中的某些哲学家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夸大,是有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近代哲学中,并非所有哲学家都是如此做的。早在17世纪,洛克就提出了对人类认识能力进行一番考察的想法,但是他所做的考察仍然是经验性的、非批判的。在一百年后,康德实践了这种批判性的考察,他在肯定人类知性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能力的同时,指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揭示出人类对作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总和的世界整体之无知。这无疑是对人类自大心理的一次巨大冲击。它对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自身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3)近代哲学中的多样性思想对环境哲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学者指出:“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稳定的重要因素,物种越丰富,每一物种个体的数量越大,环境条件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越大,稳定性也就越大。通常具有较大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10]单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为环境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多样性的问题曾是近代后期讨论得最多的问题。

作为理性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就是一个提倡自然物种多样性的哲学。他的单子论就是强调构成世界之本原的单子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理论。在莱布尼茨那里,围绕着多样性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真正的伦理之争,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的问题。人们说,由于上帝是全善的,所以他所创造的世界也应该是善的。世界本身是多样性的,因而体现世界之善的不是物种的纯粹单一性,而是物种的多种多样性。世界上的每一种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因此我们要善待人以外的各种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东西,保护或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莱布尼茨甚至认为,“宇宙中没有任何荒芜的、不毛的、死的东西”,“物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设想成是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11]这种肯定宇宙万物存在内在价值的思想说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根基其实早已存在于近代西方哲学之中。在莱布尼茨之前,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确实是更多地强调物质的统一性或单一性,莱布尼茨改变了这种错误的倾向。而在莱布尼茨之后的哲学中,特别是在后来的19世纪的浪漫主义哲学中,对多样性的崇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潮流肯定对后来产生的环境伦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4)近代哲学所主张的充实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对环境哲学的影响。

对于现代环境哲学来说,世界是一个充实的、连续的系统这一思想是它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而阐释世界作为一个系统的充实性原则与连续性原则的哲学思考,则发源于古代希腊,发展于近代西方哲学。近代以莱布尼茨、狄德罗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剔除了中世纪哲学神学的和政治的色彩,还原了充实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的本来的哲学本体论意义。

充实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之所以有助于环境伦理学,除了它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充实的、连续的系统,从而肯定了这一系统或连续体中的每一物种,乃至每一个体存在的权利之外,还在于它和差异性或等级性原则紧密相联。这种差异性和等级性理论是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张弱人类中心论者的理论依据之一。特别是成为墨迪用来论证人及其文明与其他动植物物种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我们在强调各物种在存在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不能抹杀其差异性。那种抹杀自然物种之间的差异性,主张自然物种在存在价值上的完全平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人类的存在价值总是高于其他物种的。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张生物平等主义的人的一个错误倾向,就是力图抹杀物种存在价值的差异性,从而否定人始终是一切伦理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

4.1.2 走向有机论世界观

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以一种新的世界观——有机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的世界观。美国环境哲学家克利考特说:“一种世界观,现代机械论世界观,正逐渐让位于另一种世界观。谁知道未来的史学家们会如何称呼它——有机世界观、生态世界观、系统世界观……”[12]这里可以统称为有机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有机论世界观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它认为地球是活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性质。因而它朝有序和价值进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我们的有机世界,它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由部分组成整体,而是由整体组成部分。第三,有机世界虽然具有一定的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结构和功能,但它的关系和动态过程的整体性是更重要的。有机论世界观是在一系列理论预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存在论的预设为地球是活的,是“盖娅”。这是有机论世界观的本体论。它的认识论的预设为人类知识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它的价值论预设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客观性,它是可以用事物的内在目的性加以论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