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柱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柱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在全面规划、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河南要通过“两大跨越”来实现中原崛起。2005年6月2日,河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召开,“文化强省”战略首次在决策层达成共识。在两个文件出台后,河南省21个厅局均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至此,文化强省战略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最高战略之一。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柱_熊澄宇集

近年来,在全面规划、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河南要通过“两大跨越”来实现中原崛起。这两大跨越即“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河南省经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把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提出“两个跨越”战略、文化强省目标,推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纵观全球发展态势,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打造,作为软实力来培育和提升,文化输出已经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支点。河南虽然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迈进,文化建设的滞后效应却越来越凸显,成为河南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开始从战略层面认真思考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并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5年6月2日,河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召开,“文化强省”战略首次在决策层达成共识。2005年7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化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班子领导,省直各厅局“一把手”,18个地市的书记、市长,大型文化集团的负责人,共有330多人到会,经过讨论确定了两个文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在两个文件出台后,河南省21个厅局均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2006年5月,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此次,“文化体制改革”被提到了前面,河南决心用体制创新带动文化强省建设。2006年10月,在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大跨越”。至此,文化强省战略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最高战略之一。

几年来,河南省经济强省战略实施顺利,2008年全省GDP突破1.8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在中西部居首位。其中与第六位的差距由2005年的420亿元拉大到2008年的201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文化强省战略实施更为强劲,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70亿元,比2004年多出近3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高出同期GDP增速3.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1%。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助推器和增长极。

(二)转变各级干部观念,提出文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理念,增强文化自觉,奠定文化强省的思想基础

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思想基础,各级干部文化自觉的程度决定着文化工作的力度、文化建设的进度、文化发展的速度。只有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把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改善民生的新亮点、提高“软实力”的切入点、实现中原崛起的新支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对经济工作都比较熟悉和重视,对文化工作陌生和轻视,因此不少干部形成了“抓经济底气十足,抓文化干劲不足”的状态,甚至个别干部对发展文化产业心存抵触。为此,河南省有关领导在多次会议讲话和学习中提出要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只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知文化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确立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转变文化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确立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转变文化建设是纯公益性的,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的旧观念,确立文化建设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观念。

为了强化各级干部的文化自觉,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不懂得抓文化建设的领导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不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清醒认识自己的文化使命,把文化强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摆上重要位置,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在扭转干部认识、转变干部观念前提下,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引领下,各级干部焕发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热情,全省各地区的文化强省工作迅速进入到由理论到实践、由规划到实施、由局部探索到整体推进的崭新发展阶段。以郑州市为例,从2006年到2008年,郑州市组织实施了跨越式发展文化建设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安排推进了重点项目40个,完成投资48亿元。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82.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8.7亿元,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1%增加到2008年的4.3%。

(三)梳理中原文化内涵,确立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增强河南影响力,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离不开文化的推进、引领作用。但长期以来,许多人甚至包括河南人对于什么是中原文化,都说不完整、说不全面。要使中原文化成为河南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必须对中原文化进行梳理、分析、提炼、总结。只有清晰的文化脉络才能凸显历史作用,凝聚人文精神,彰显文化力量,并找到产业发展方向。

经过分析研究、学术论证,河南独有的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中原文化被确立为广泛吸收众多民族优秀品质而成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

对中原文化内涵的梳理为河南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激发了海内外华人的爱国情结、寻根情结,大大增强了河南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和周口姓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就显示了中原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两大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则是挖掘河南武术文化和政治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典范。

(四)提升地域形象,增强自信,凝聚精神,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个地区的形象通常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文化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该地区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口碑和美誉度、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小农意识与市场意识,内陆观念与开放思想的冲突在河南表现突出。少数人和个别地方的不良行为影响了河南人和河南地域形象,再加上新闻媒体、影视剧、口口相传的放大效应,使得河南形象严重受损。这给河南的改革发展稳定增加了困难。很多企业认为河南软环境不好,不愿意到河南投资,阻碍了省外资金、人才、技术的进入,极大地制约了河南的发展。河南本地部分群众也产生了自卑和消极心理,招商引资底气不足,甚至一些河南人在外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

随着河南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中原文化底蕴挖掘和创新,媒体声势的推动,河南形象正面声音多了,负面声音少了,主流声音多了,杂音少了,人们对河南印象获得了极大扭转。河南形象改变后,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增强,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同心同德、聚精会神、干事创业、加快崛起的良好氛围。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连续七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河南人榜上有名,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河南籍占了6位,均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展现了河南人民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奋发进取的新形象,展现了河南充满生机、跨越发展、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形象。同时,河南形象的改变直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浙江、江苏等地的企业纷纷来河南投资。2004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到18.45亿美元,2008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40.3亿美元,增长31.7%,跃居中西部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850亿元,增长21.5%。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强化文化发展动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河南省认识到,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一切束缚,才能使文化活力充分释放,才能使文化发展永葆生机。

几年来,河南省靠改革破难题,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增效益,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推动政府部门把行政管理的重点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进行社会管理转变。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多年来实行政企合一体制,改革后所属出版单位与省新闻出版局脱钩,成功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省新闻出版局的工作重心转向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新闻出版管理和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任务,建立转企改制台账,加强督导,跟踪问效。全省68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所有电视剧制作机构、电影制片厂和70%以上的出版单位完成了改革任务,总体进度走在全国前列。三是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河南艺术中心全权委托北京保利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引进先进运营模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鹤壁市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合一”,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场所,走出了一条集约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