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主要特征分析

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主要特征分析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科技创新引起了经济领域新质的出现与变化,这种发生与变化表明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在规定其质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共生统一性。科技创新在区域产业创新上的非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在其分布空间上的非平衡性。创新群落与生物群落的特征不同,创新群落的核心是技术,种群之间的关系是靠技术和创新联系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
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主要特征分析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包括科学实验)中,是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积累。没有社会生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有:高度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渗透性、智能性和密集性等。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在质的方面具有共生进化的统一性

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和迅速产业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出现了IT产业、电子工业、光学工业、高分子工业、新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据研究,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间,在18世纪大体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40年代后大约为7年。而今在IT产业,产品的更新周期已经下降到3~6个月。一方面促使了产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展,改善了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促使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在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产业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并同时成为科技不断创新的载体。科技创新是一个涉及知识、技术、信息、人员、市场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其演变历程与产业创新一样,是从低级向高级一步一步进化而成。

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自然、科技、经济、社会、人类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共生”(symbiosis)的关系。“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最初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共生”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共生的概念和思想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有,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约翰·齐曼(John Ziman)领导的认识论研究组从进化论角度研究了技术创新,在他们看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完全显而易见的意义上,技术创新必定是一种进化过程。”[3]科技创新引起了经济领域新质的出现与变化,这种发生与变化表明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在规定其质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共生统一性。

(二)科技创新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上表现为高投资与高风险性

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表明:它不是区域内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区域内各生产要素有效的组合,是紧密的社会网络与开放的劳动市场,是一个以网络为组织基础的生产系统。硅谷中的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的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以此网络构建的创新产业。以下表4.1是对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表4.1 对典型高科技产业创新的分析[4](此表已作整理)

续表

要形成高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创新,就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

科技创新过程具有高创新性、高难度性、知识密集性和低成功率的特点,因此容易使得科技创新企业成本高、风险大。一个创新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创新企业的任何创新活动包括科研、中试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资,并且投资规模依次递增。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投入性,使传统投资难以满足这一要求。2006年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比2005年又增加了12%,达到255亿美元,为过去5年来的最高纪录,而在我国每年产生专利技术的2万多项中,得到足够资金支持并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仅有10%左右。如果进一步分析已转化为商品的科技成果的资金来源,就会发现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其中的2.3%。难道是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因风险与资金而望而却步?

(三)科技创新在区域产业创新上表现为非平衡性

创新是一种社会技术过程,非线性的过程,一种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技术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科技创新在区域产业创新上的非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表现在其分布空间上的非平衡性。产业在空间分布的非平衡性,可由区域经济学及空间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答案,在此因篇幅有限不作赘述。

第二是表现在其进化过程中的非平衡性。我们对科技创新理论模型的认识是从线性模型开始到环形回路模型,再到网络系统模型的。我国学者黄鲁成等从生物群落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创新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认为创新群落是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一种特定的创新组,作为创新组织它是技术创新种群在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的相对集中。每个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都可以形成若干个创新群落。创新群落理论基于生态学的构架方法,反映了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创新群落是产业集群进化后的高级组织形态。本文的图4.1,从三维空间来说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大群落的相互存在与相互联系,科技创新群落与产业创新群落在时间维、要素维、关联维三维空间内,受要素链、价值链、网络链、创新链的多重作用,这两大创新群落是按各自群落进化的,进化的过程是非平衡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必然方向。创新群落与生物群落的特征不同,创新群落的核心是技术,种群之间的关系是靠技术和创新联系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创新群落深深根植于密集的社会和经济关系网络中,不只是单纯的营养级关系和能量转移关系。正是社会化过程,促进了种群之间以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的学习过程,由此产生协同进化效应。与生物群落不同,创新群落种群之间传递的营养和能量不是食物,而是知识。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生存竞争,是对有限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间的占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技术创新动力是什么呢?有四个:即市场选择原动力、底层因子相互作用原动力、创新个体原动力、竞争协同原动力。[5]

图4.1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大群落进化中的非平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