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名士王夫之

名士王夫之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夫之14岁时中秀才,后求学于岳麓书院,24岁时与兄长王介之同时中举。张献忠释其父,王夫之伺机逃脱。1648年,王夫之与好友管嗣裘、南岳僧性翰在衡山举兵抗清。王夫之的知行观以重“行”为特征,体现了鲜明的经世精神和批判精神。王夫之的这些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夫之在其他学科亦卓有成就。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在今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湾,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士王夫之_乡土湖南

名士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中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因晚年筑室衡阳石船山隐居,故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王朝聘为饱学之士,尊程朱理学,称武夷先生;其叔父王廷骋,兄王介之、王参之都致力于经学。王夫之14岁时中秀才,后求学于岳麓书院,24岁时与兄长王介之同时中举。1643年,张献忠建立农民政权,招其做官,不就。起义军抓其父作人质,他便自刺腕敷上毒药,伪装病重。张献忠释其父,王夫之伺机逃脱。1648年,王夫之与好友管嗣裘、南岳僧性翰在衡山举兵抗清。兵败后退至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任职。次年,至桂林依附瞿式耜,当时王化澄当政,永历纲纪大坏。他因上疏指斥王化澄误国,几陷大狱。不久,清军攻陷桂林,瞿式耜殉难,他决心隐遁。1651年,王夫之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潜身瑶峒,伏处深山。[1]1675年,他回到衡山,筑湘西草堂,潜心撰述,得“完发以终”。

王夫之,一个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高贵灵魂,宁可遁迹荒陬,“启翁牖,秉孤灯”,“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始终不肯走进满清的庭院。在苦苦挣扎之后,他信念更加坚定,国家政权虽然丧亡,但作为民族灵魂的精神文化绝不能与之偕亡,只要精神不死,终有民族复兴之日,必须总结明亡的经验教训,“哀其所败,原其所剧”,以启后人。他于是潜心研究,广泛涉猎,在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天文、算术以及佛道等领域皆有造诣,而在哲学上成就最大,他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推向新的高峰。谭嗣同评曰:“五百年来,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谓其思想“空绝千古”。侯外庐谓其思想“蕴涵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张岱年称其哲学思想为“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王夫之哲学以务实、主动、重行、思变为特征,在中国哲学史及湖湘文化史上具有继往开来、启迪近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早期启蒙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观方面,王夫之认为,“器”即物质实体,“理”即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即“天下惟器而已”。“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无其器则无其道”,“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2]这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有器才有道,道是由器派生的,即存在决定意识。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批判了理学家“理在气先”、“理生气”的唯心论。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形也(感觉器官),神也(思维活动),物也(客观对象),三相遇,知觉乃发。”也就是说,知觉的产生是人们感觉器官接触客观对象、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他提出了“即事以穷理”的命题,即一切事物通过考查研究是可以认识的。他批判程朱“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始终不相离”的知行统一论,并强调行是知的基础。王夫之的知行观以重“行”为特征,体现了鲜明的经世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为批判佛教尽废知行、程朱陆王重知轻行及其蹈虚、清淡之学风提供了认识论根据。

人性论方面,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因此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他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追求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可见王夫之的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

王夫之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同时,还发展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他在张载、王廷相主动说的基础上,成为主动说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善体天地之化者,未有不如此也。”他主张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静皆动”是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最高理论概括。[3]他提出“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即气之阴阳。他创造性地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概括为“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含矛盾的事物,运动是阴阳对立引起的,是事物固有属性,从而否定了从老子到宋明理学家所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观。他运用“理势统一”的历史进化思想研究历史,认为“理在势中”,国家的治乱存亡、制度的迁移更举,皆“理势之必然”,从而得出人们必须审时度势、及时变法的结论。王夫之的这些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夫之在其他学科亦卓有成就。后人称“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政治上,他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主张选贤任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他反对豪强地主,主张减轻自耕农税收,增加地主税赋。经济上,他倡导“留心经济之学”,重视商品经济,是我国较早论述商品流通作用和市场调节理论的学者,其厚商兴商思想促进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上,他善诗文,工词曲,在诗歌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为清代词坛重要作家。明清易代是天崩地裂的社会巨变。生不逢时,使王船山历尽苦难;然而正是这种“天崩地裂”,孕育了一代大儒的鸿篇巨制。他坚持、发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

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在今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湾,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堂院内,茂林修竹,绿荫如盖,旁有古枫,其干粗大弯曲,形若骏马昂首跃前,故称“枫马”。又有古藤,铁骨盘旋,蜿蜒上升,俗称“藤龙”。“枫马”、“藤龙”为草堂奇观。距湘西草堂4公里的船山村虎形山有船山墓庐,汉白玉石碑上刻“伟大思想家王而农先生之墓”。旁刻有自题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两边石刻对联:“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

【注释】

[1]廖承良,毛炳文,陈书良.湖南文学史·古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35-236.

[2]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大有.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庾建设.湖湘文化论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