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问题及完善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问题及完善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特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并非纯粹的课堂讲授,特别需要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社会工作师资队伍中缺乏经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具备良好社会工作实践技能,特别是督导技能的专业老师。从2009年开始批准设立、于2010年开始首批招生的社会工作硕士,其培养质量能否满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的要求,还有待时间检验。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问题及完善_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第2版)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问题及完善

一、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实习的最主要目标。尽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大学提供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培训,但从学生的实务能力来看,每年培养的数以万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其所接受的专业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提高的实务能力的需要。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

(一)实习教学安排不合理

实习教学安排的不合理是社会实习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保证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质量,必须进行科学课程体系设置和规范的教学安排,保障实习课程的开设和实习教学的开展。

因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特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并非纯粹的课堂讲授,特别需要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对于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和矫正社会工作等实务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一般需要安排课程实习。对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课程,则需要实验教学和专项实习。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需要有良好的专业培养计划的支撑。在实习计划中,应对实习教学的时间、形式、内容、具体要求和评估标准等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安排,将各阶段的实习纳入整体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课程教学与实习安排的协调配合性差,课程之间的整合连贯不足(曾华源,1993)。为保证社会工作实习的效果,专门开设社会工作实习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授有关实习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这是专业实习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专业实习课程的开设是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在实习中综合运用专业方法的技巧和能力。但实际上,在许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受学分、学时、课程配置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并没有单独开设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如许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习课程,仅开展临时性、短期性的实习动员和实习总结。即使是开设了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往往也没有老师进行专门的讲授,且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实习教材非常少。

对于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如有条件进行专门的学习当然更好,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安排,将课程设置为贯穿于实习全程的教学交流与讨论。另外,在国内许多高校,虽然没有开设社会工作实习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实习环节。鉴于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和课程实习之间可能存在资源重复和浪费的问题,可以适当整合课程实习和实习课程,将课程实习转换为实习课程(肖萍,2006;鲁艳桦,2007)。这样一来,既可以适当延长社会工作实习的时间,有效地锻炼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开展实习督导工作,对指导老师形成一定考核、激励机制。同时,如果对社会工作实习学生有硬性的课程成绩要求,充足的时间保障,具体的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也会大大增加。

(二)实习督导师资缺乏

实习督导在社会工作实习中至关重要,督导环节薄弱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习的主要瓶颈之一。除了督导制度的不健全和督导过程的不严格外,督导环节的薄弱主要表现为督导师资力量的薄弱。

首先,社会工作实习的指导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是实习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资是保证实习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最近十几年来,国内高校在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进海外专业人才,从而使社会工作师资力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强。缺乏良好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专业人才的局面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总体来说,社会工作实务师资力量仍然非常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要。

社会工作师资队伍中缺乏经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具备良好社会工作实践技能,特别是督导技能的专业老师。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专业的许多老师并非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不仅缺少社会工作理论素养,而且也不具备实务经验,面临着来自理论教学和实务训练的双重挑战。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许多老师缺乏对自我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指导学生实习的专业力量。目前,很多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扮演了联络者的角色,在教育者与支持者的角色扮演上尚不理想,无法对实习学生提供专业教导、行政指引和情感支持等帮助,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近年来,高校引进师资时门槛普遍提高,一般都要求要有博士学位。由于国内还没有开始社会工作博士的培养,因此只能从社会学及其他相关专业引进博士。部分学校为了引进社会工作实务老师,只能降格以求,优先招收有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硕士生,甚至个别优秀的本科生,但往往受制于越来越高的政策门槛,最终成功引进的人才数量极为有限。从2009年开始批准设立、于2010年开始首批招生的社会工作硕士,其培养质量能否满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的要求,还有待时间检验。在我国台湾地区,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是以研究、行政和福利政策方面为专攻方向,主要领域为儿童福利、老人福利和婚姻家庭等,开授课程以间接服务课程居多,对于临床社会工作(包括社会行动方面)和人才的培育帮助不大。专任老师常因实际需要而不得不教授非专长或经验不足之课程,或是依个人兴趣与专长教授相关性不高与非优先需求的课程。(曾华源,1993)

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鼓励高校专业老师通过交流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但由于资金的匮乏、教学工作量的压力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教师的专业理念和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有很大的提高。国家针对高校老师组织了全国性的督导培训班。在准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多数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及技巧,很难胜任专业督导员的角色,因此可以在培训时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社会工作者与我国港台地区和欧美国家实务工作者的交流,培育其专业价值理念,完善其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督导专业化水平。同时,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高校老师通过与相关机构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融入实务工作领域,以提高其专业技能,丰富其实务经验。

其次,实习机构中督导力量薄弱。社会工作督导是否有效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社会工作实习的形式有并列式、分散式、集中式和混合式,无论哪种形式的实习对督导员都有很高的要求,即督导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务工作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发掘和培养足够多的有实习督导能力的督导员。除了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的督导力量薄弱外,实习机构的专业督导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需要。在国内,真正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很少,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经常只能去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机构实习。在这些机构里,受过社会工作系统训练的工作人员不多,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念欠缺、理论素养较低,无法扮演教育者、支持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多重角色,难以指导实习学生进行理论反思,促进其专业成长。(刘斌志,沈黎,2006)

(三)实习机构缺乏

社会工作实习是在机构中实施的,实习机构是决定学生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实习教学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将一些经常合作的、有较好条件的实习机构巩固发展成为实习基地。社会工作实习需要有一定类型和数量的机构和基地,才能满足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的实习地点大致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专业机构和居民社区等几类,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称为实习机构。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居民社区等一些非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常被安排做一些档案整理、文字录入、会议记录、板报宣传、打扫内务等普通事务性工作,很难谈得上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我国的大多数社会服务机构是准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其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往往缺乏指导学生的必要的方法技巧、科学理论和专业意识,很难将其经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专业机构数量过少,以及实习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过低,难以满足学生在实务工作中进行专业锻炼和专业提升的需求。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实习机构往往更加强调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价值,社会工作实习的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②机构督导员及其同事无法与实习学生建立稳定的督导关系,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由于对实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给予实习学生以及时、有效的指导;③机构、学校与实习学生对实习所持的不同期望导致实习学生产生价值分裂与行动上的无所适从;④甚至会有一些机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向荣,2000;肖小霞,2007)

高校现有的实习机构不仅类型单一,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往往难以容纳较多的实习学生。面对来自全国的越来越多的实习学生,这些机构无法一一接纳,特别是在暑假这样的集中时段内。同时,受办学时间短、教育资金不足和对外交流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海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的合作不多,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海外实习交流的机会。

按照就近实习的原则,多数学校主要致力于在本地建立实习机构。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居民社区建立了一批专业实习基地,甚至创办了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的实习机会和条件。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依然存在数量不足、容量有限的问题。

高校与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和居民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和互惠关系难以形成。在已经建立的实习机构或基地中,高校与机构、基地之间往往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对实习机构或基地缺乏必要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缺乏长期合作和有效利用。同时,实习学生缺乏专业素质,学校的实习安排分散、时间短,机构需求与学生需求很难契合,影响了机构对实习学生的接纳和管理,实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

应建立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实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三方共赢的目标。一方面,应整合资源,相互支持配合,建设多种类型的专业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必须慎重选择社会工作实习机构。社会工作实习机构的选择,需考虑以下条件:机构目标与高校培养目标是否一致,机构是否有合适的督导员,机构是否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良性运行机制,机构是否拥有实习相关的设备条件,机构主管和工作人员是否支持等。从国内现有情况看,适合建立实习基地的单位或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为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教育、卫生等行政性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老年公寓及戒毒劳教所、少管所等机构;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红十字会、基金会等官方性群团组织及街道居民委员会等社区服务机构。第二类是以民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实习基地。该类机构主要是由民间慈善人士建立,主要包括老年公寓、孤儿收养机构、残障人员康复机构、戒毒康复机构、婚姻家庭咨询热线及一些志愿者组织等。第三类是国内近年来试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方兴未艾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该类机构管理比较规范、制度比较完善、服务比较专业、督导比较到位,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亟待开拓和完善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李昌阳,2009)

作为实习学生,个人的专业成长受到社会工作专业整体成长水平的极大限制。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督导等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整体成长水平较低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学生多半只能在非专业性或专业水平较低的机构中实习,即使是在专业机构中实习,也会因为实习时间、实习性质、实务经验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融入其所在的实习机构,无法伸入社会工作服务的各个环节,难以有效参与全程社会工作,获得督导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全面指导。实习学生通过个体化学习,在实务中摸索经验,是获得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种个体化的学习体现了个体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其所学理论知识、实务经验和自身的条件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者的实习目标。但这种个体化学习也有很大风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限制了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特别是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在实务方面成熟发展的时间。②易出现心理定势,因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具有内在性和选择性。实习学生往往并没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也没有成型的价值体系。他们既不能固守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不容易从督导员或其他工作人员那里获得一种更普遍、客观、全面的实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③容易受到在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案主消极心理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实习学生个体化学习往往缺乏外部环境的必要支持,容易出现热情降低、压力增大、信心不足等现象(安秋玲,2009)。

(四)实习经费欠缺

目前,经费不足是困扰社会工作实习的主要问题之一。社会工作实习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实习时间越长,要求越高,实习地点越远,则所需的经费越多。对于中国多数的社会工作高校来说,学校所在地并没有足够多的专业实习机构,事实上,专业机构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云南和四川等城市。学校与实习机构的距离太远,直接增加了学生实习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如果学生赴我国港台地区甚至海外实习,则所需实习经费更为巨大。

为此,学校必须多方筹集资金,以获得必要的实习经费投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给予各个专业的实习经费很难满足实习要求。因此,一些学校往往考虑到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会适当增加学生实习经费。但即使是享受了特殊待遇,也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在学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学生自掏腰包便成为必然。在无法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只能选择不参加实习,或者就近随便找一家单位应付一下,如此一来,实习质量就无从保证。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条件和环境有一定的改善,我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校、基金会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始共同努力,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资金资助,但毕竟“僧多粥少”,这依然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要想真正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专项资金,采取特殊办法。但也值得注意的是,向政府倡导获得社会工作教育经费,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社会工作教育获得支持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取得社会认可。获得社会的支持尤其是机构的支持,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岗位和经费资助,社会工作专业除了需要不断提高“助人”的专业水平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助”水平,主动积极地向社会大众、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专业宣传和服务推广,善于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向外界展示其服务水平和职业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公益服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排忧解难,提升专业形象,展示专业魅力,不断倡导社会政策的改变,以争取更多的专业经费投入,创造更多的服务需求,获得外界对专业服务的了解、认可和支持。社会工作实习具有周期长、人数多等特点,如果能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在时间上进行灵活调整,在服务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势必能够开发、整合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顺利开展。例如,根据社区、机构或政府部门的需求,安排订单式的实习、主动上门服务,合理利用公众节假日和寒暑假安排实习,从而保证实习时间的充足和连续性等。其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倡导者、发动者的角色功能,主动对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促进政府部门转变理念和思路,出台有利于社会工作实习的政策制度,加大社会工作教育经费、服务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尤为重要。

当下,我国正处于政府在福利资金支出方式的改革调整阶段。除了通过直接的福利支出,政府逐步加大了通过出资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由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更高效率和质量的福利服务。而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恰好回应了日益增长的政府福利服务需求。作为培养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工作教育,除了需要来自于政府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外,同样也需要政府的间接投入,即为接收社会工作实习学生、支持社会工作教学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考核激励。

社会工作实习学生还需要转变思路,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进行专业的宣传推广。其应充分发挥“要当社工,先当义工”,“既当社工,又当义工”的志愿服务精神,利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高度理解和大力支持,将社会工作实习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推向外界,从而获得必要的理解认可、资助支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社会认可和经费资助。

(五)实习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一直未能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各个学校的实习模式和方式都各不一样,对于实习过程的管理也不尽相同。社会工作实习没有规范的评估标准,缺乏实习督导的管理制度。

实习大纲是开展实习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实习的纲领性文件,是制订实习计划的重要指导文件。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至今尚未有一个规范化的实习大纲,以及让本行业都信服并彻底贯彻的标准,未能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专业实习模式。

除了没有规范的实习大纲外,我国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因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学校在实习教学管理和实习督导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没有规范严格的制度规定。有时,甚至老师自身对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实习也是模糊不清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习时间审核登记、实习经费使用管理、实习档案材料管理、实习机构与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实习教学考核与激励制度和实习督导管理等。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与考核、轻实践教学与考核的问题,老师在实习教学上投入不够,缺乏足够的激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上投入不够,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取得实习学分的难度太低。总之,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实习教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都不健全,无法调动他们参加实习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容易导致实习教学出现“放羊”、“填填表”、“走过场”等现象,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多数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评估制度。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评估制度体系并不完善,计划指标不明确,实习学生是否完成实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这些都对实习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影响。完善的评估制度在评估形式上应包括期中评估和期终评估,这样才能全程了解专业实习的情况;在内容上应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老师的评估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重视实习,老师尽职尽责指导学生实习。

此外,缺乏实习教学研讨制度也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习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建立校内、校际和学校与机构之间的定期交流研讨制度,有利于对不同学校、不同模式和不同阶段的实习经验、规律和模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促进实习教学的不断完善。

二、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完善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之间的脱节是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发展的一大挑战。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取向,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结的重要纽带。应该充分认识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其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大力提升实习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创造有利于实习教学的环境因素和制度条件,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能力实训体系。

(一)加强实习教学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作为一门职业,社会工作实务应该遵守伦理守则。作为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也应该遵循相应的专业标准,包括教学的标准程序和通用方案等。在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和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标准尚未正式建立。受此影响,全国各高校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严重偏低。

首先,社会工作实习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化。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社会工作实习的总体目标:促进专业智能的发展,形成专业角色,培养专业精神,展示专业形象,促进专业成长。在实习的各个阶段,必须依据总体目标进行整体的设计,并以此作为实习教学内容安排、质量控制和评估的依据。

其次,社会工作实习的教学形式要规范化。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在实习次数、实习时间、实习形式和内容上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做到实习经费、实习督导和实习机构的规范管理。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是一种情景化的实务学习过程,在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督导员的共同配合下,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其过程必须要完整规范,方能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实现实习目标。

最后,社会工作实习的教学内容要专业化。目前,社会工作实习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实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社会工作教学中,老师比较侧重于概念与知识的介绍,而学生比较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在社会工作实习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个案工作经验进行有效整合。

(二)加强实习教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社会工作发端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普及性的行业,在我国,尽管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才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从引入中国开始就带有西方社会的烙印,可以说,现代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外来的,但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处境却永远是本土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差序格局、顺天应物、贵和尚中等),社会工作者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助人活动,增强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融合性,在社会工作全球化共识中培育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模式(文军,2009)。社会工作要想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的本土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本土化社会工作,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真正扎下根来。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土经验与外来经验相结合的道路。面临如何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困境,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必须秉持国际眼光、兼顾本土特色。而目前,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本土化特色也未建立。

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和教育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实习教育均处于初级阶段,且一直是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为适应社会工作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不断借鉴学习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价值理念、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同时不断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特色创造。

当前,应重点加强本土化的实习教材建设。目前,我国出版的社会工作实习教材,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不强,许多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脱节,缺乏本土特色。实习教材内容的编排要么只体现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进行过程,要么仅仅反映了地方特色,操作性和理解性较差。在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也存在“教材美国化”的困窘,过分依赖西化的教材不足以培养出有效的本土化实务工作人才(曾华源,1993)。

另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殊情况。按照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标准,应依据各阶段实习的目标谨慎地选择专业机构进行实习,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中国始终存在着两种有差别的社会工作,即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尽管它们对社会工作者条件的要求与社会工作者价值、知识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二者之间却保持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将共谋发展。这种形势极大地限制了实习机构的选择,很多学校不得已安排学生到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其结果是学生没有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工作,没有感受到社会工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形成对社会工作的正确理解,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慎选实习机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各阶段的实习应该循序渐进地带给学生视觉、感觉和心灵的冲击,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应该是一个融合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而慎选专业和规范的实习机构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游洁,2007)

(三)提升实习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

在中国,由于社会工作是个新兴的专业,多数报考的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非常少,更谈不上怀着诚恳的助人动机选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道德和信念方面,在学术能力上也存在较大问题,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学习的动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习、研究、组织活动等能力不能满足实习机构的要求和期望,对实习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社会工作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和成长环境,有的自身家庭存在各种问题,其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因而在性格上不免受到负面的影响,虽然他们有助人的热情,但这些阴影在实际助人的过程中,有时会成为明显的障碍。再加上大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历单纯,在实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受助者的困难和需要,并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他们年轻的外表也难以较快地得到受助者的信任,这也给实习工作增加了难度。(万江红,逯晓瑞,2008)

以教育性和实践性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其最重要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意识。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既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目标,又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重要条件。实习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相应的实务技能和必要的专业意识,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工作实习顺利开展。许多社会工作机构反映,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机构以后,其实务能力几乎是从零开始的,许多应该在专业教育阶段完成的任务都推迟到实务机构去完成了。因此,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运用到实务工作中的体会,又要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产生专业兴趣,体会到助人自助的快乐。实习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意识,是社会工作实习的重要条件,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在非专业化的机构实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机构实习教学者的压力,使实习更富有成效(曾华源,1993)。

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还应该注重其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社会工作因为其本身的工作性质与劣质劳动条件,已渐成为高风险的行业。社会工作者除了面临超载的工作量、科层组织的压力、低薪资、人事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替代性创伤与耗竭风险之外,更有来自案主的威胁与暴力等,不仅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价值感,而且也威胁社会工作专业质量与价值实践。有台湾学者指出,检阅欧美与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者工作伦理守则文件、当代主要社会工作概论教科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系所开设的课程发现,社会工作教育系统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的讨论相当有限。如果社会工作教育没有充分告知学生从业风险,没有给予适当的因应策略训练,不仅是不伦理的,而且也可能阻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因此,应将社会工作从业风险以及因应策略训练纳入教育系统,不但能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胜任能力,而且更能增进案主福祉,实践社会工作关怀平等伦理价值(汪淑媛,2008)。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不管其在实习中是否有可能面临职业的风险,学校实习指导老师或督导员都应该在实习教育中给予必要的告知,并提醒其在实习过程中要对职业风险给予充分的关注,并尽可能列出详细的风险规避措施,购买必要的保险或其他的保障措施。培养实习学生的职业风险意识,既可以保证其实习安全,又可以不断提升其实习过程中的批判反思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

(四)创造有利于实习教学的环境因素和制度条件

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主要依靠课堂学习外,实务技能的学习和专业价值的内化则主要依赖于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只有在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里,经过规范的实习训练,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训练。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现有的环境和制度下,其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仍旧沿袭过去的行政工作和管理的模式,使对社会工作满怀希望的求助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两方面互相影响,因而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情况造成了社会工作机构案主资源不足、资金筹措困难和社会影响较小等情况,而这些情况又进一步使社会工作机构产生了接纳实习学生、传播专业价值理念和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资源不足问题,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服务项目,积极拓展案主资源,多方筹措资金。资源不足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实习的效果。在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才刚刚开始,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程度较低,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者的认知模糊,较少能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工作者,也很少有人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许多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但却苦于找不到主动上门要求服务的对象,其实社会公众不是不知道这些社会工作机构的存在,而是不相信其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这说明,目前,社会公众还没有对社会工作建立起普遍的职业信任感和社会认同感,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文军,2009)。因此,正是由于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影响力较小和社会认可度较低,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案主资源的短缺。

(五)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能力实训体系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的。我们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点,着力打造“课程体系—职业能力—演练平台”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职业能力实训体系,力求做到“三实”,即以实践为导向,健全课程体系;以实务为重心,培养职业能力;以实训为中心,打造演练平台。

其一,以实践为导向,健全课程体系。根据“教育-实践”导向,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研究四大模块。遵循专业化、规范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和批判反思能力(根据实践反思、批判理论)。

其二,以实务为重心,培养职业能力。依照“理论-实务”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重心,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实习基地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场所培养学生的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实务操作能力。

其三,以实训为中心,打造演练平台。除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外,还应大力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参与老师的教学和科研项目,参与政府部门、地方社区、公益团体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开展服务型学习和行动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行动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模拟训练并报名参加考试,以期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水平证书。

参考文献

[1]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2005.社会工作实习指导[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曾华源.199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库少雄.2003.社会工作实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刘斌志,沈黎.2006.社会工作督导反思:学习成为有效的社会工作督导老师[J].社会工作(9下).

[5]肖萍.2006.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会科学(3).

[6]鲁艳桦.2007.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几点思考——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实习为例[J].社会工作(8下).

[7]李昌阳.2009.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实践探索和思考[J].社会工作(12下).

[8]安秋玲.2009.社会工作者实务认知与获得途径的访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9]游洁.2007.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反思[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10]万江红,逯晓瑞.2008.从参与角色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状[J].社会工作(9下).

[11]汪淑媛.2008.论台湾社工教育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之忽视[J].台大社会工作学刊(7).

[12]肖小霞.2007.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角色理论的视角[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

[13]向荣.2000.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

[14]文军.2009.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7).

[15]王金山.2009.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

[16]刘淑娟.2010.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3).

[17]Royse D,Dhooper S,Rompf E.1999.Field Instruction—A Guide for Social Work Students[M].3rd ed.New York:Longman: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