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不仅存在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在一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的。在居住习惯方面,北方地区的人们之所以喜欢住窑洞、睡热炕就是因为当地冬天气候寒冷的原因。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之深。目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问
自然环境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由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山林、河流、陆地和地下矿藏、动植物等。可见,此处所说的自然环境不是指整个无限的自然界,而是指构成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

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对自然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活动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的:

1.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资料来源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就是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资料来源。人类要生存,首先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这些资料都是来自自然界。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地球以外适合于人类生存的场所。自然环境不但是人类获取基本生命物质的场所,还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原料的基地。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所需的所有原料都是自然环境提供的,如金属、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

2.自然环境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职业

如前所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所需的所有资料都是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环境也就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提供给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有所不同,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人们的职业自然也就不同。如气候温和及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耕种,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以从事种植业为主;草原地带宜于放牧,人们一般都以畜牧业为主;沿海地区的人们则大多从事渔业和盐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不仅存在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在一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在中东地区,石油出口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就是因为这里的石油储藏量极其丰富。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的。

3.自然环境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效率高低有很大关系,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然环境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而言,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气候温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较快,而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人们的劳动生产效率就相对较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自然也较慢。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总是出现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一般在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的地区。如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东西部自然条件的不同。

4.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在饮食方面,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较为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南方人喜欢吃米饭;而在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旱的小麦生长,自然北方人的饮食也就以面食为主。再如在我国湖南、湖北、四川一带地区的居民喜欢吃辣椒,就与我国东部地区地处沿海,降水丰富,空气潮湿有很大关系。在居住习惯方面,北方地区的人们之所以喜欢住窑洞、睡热炕就是因为当地冬天气候寒冷的原因。从性格特点来看,平原地区的人多从事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长期依赖养成了他们安土重迁、喜好安宁、纯朴务实的性格;草原地区的人多从事畜牧业,辽阔的大草原,纵马驰骋的放牧生活,养成了他们强悍、忠诚的性格;沿海地区的人驾舟行船,张网捕鱼,形成了好动、冒险的性格。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之深。

(二)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离不开自然环境,但人类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这种反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在依赖大自然的同时,也在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积极地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使之更适合人类居住。从人类文明起源之初就不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和成功例子。如历史上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无不体现了人类对征服大自然的渴望;再从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建、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到我国现代的三峡水利工程,则更是人类积极改造自然环境的成功典范。尤其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总是能积极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对自然环境进行积极改造。如2008年在我国汶川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虽然无情地毁坏了当地居民的家园,但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积极抗震救灾,最终还是战胜了灾难,在震后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漂亮的家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积极开发,不仅使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使之能够造福于人类,而且还增加了社会财富。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的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无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也对自然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现在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如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节能减排、禁止乱砍滥伐等各项措施都是人类对治理环境做出的积极努力。总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这种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变得越来越广泛。

2.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积极改造的同时,却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过大,在很多情况下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资源再生速度,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机械的发达,人类改造自然以及向自然索取的能力逐渐提高,再加上近年来人口爆炸式的增加,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开发和掠夺能力也就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尽管人类现在已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仍无法停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的步伐。目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就是由于人们在工业生产中燃烧化学燃料时释放出来的大量二氧化碳,使太阳热能无法从地球散发出去而造成的。而全球性的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森林资源锐减,也是由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盲目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的。由于森林覆盖面积的急剧减少,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而导致了沙尘暴、洪水泛滥等一系列气候灾害的出现。再如我国近年来各地矿难事故频发,这固然有其管理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深层原因却是一些煤炭生产企业盲目追求眼前利润,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在生产中乱排乱放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垃圾、生活中随手丢弃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生活垃圾,导致了目前日益严重的空气、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和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的疾病80%以上与水污染有关,在每年死亡的1800万名儿童中,约有半数的死因与饮水不良有关。总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正在危害和侵蚀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给人类自身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和消极影响。

(三)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已经开始觉醒过来,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在谋求经济发展和享受自然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而是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最终殃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第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从根本上讲也要以人为本。防止环境的污染,并不是要求人类从此停止工业生产,重新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去,而是要妥善处理工业废物,实行科学的节能减排。为此,需要人类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在生产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对那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

第三,控制人口的数量,使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数量如果过度膨胀,也会导致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因为人口增长就意味着资源需求增大,然而地球的资源是固定的,不可能随着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增多,所以人口增多,地球资源和环境的负荷就随之加重。因此,人口增长控制不住,生态环境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就难以提高。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保护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要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人都能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以法律规范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用法律手段维护生态环境,规范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目前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国政府都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使环境保护能够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总之,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继续对大自然进行肆意掠夺,我们就将失去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必须行动起来,共同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