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中大量是民歌,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心声。《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对我国后世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其次,《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很有特色。再次,《诗经》在结构形式上极具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其四,《诗经》在体裁上也颇具特色。《诗经》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且富于变化。
《诗经》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诗经》共收入305篇诗歌,这些作品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产生的,其中绝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少数是贵族所制作。据说,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初春到民间采诗,将听到的民歌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再配上音乐献给周天子;另外贵族也作诗或是对君王进行讽谏,或是歌功颂德,或是用于祭祀典礼仪式上吟唱。《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十五国风,即当时十五个诸侯国的不同风格的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即所谓正声,周人认为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的诗称为正声,又称雅乐,这部分诗是以贵族所创为主。而颂,主要用于祭祀歌唱,歌功颂德的。

《诗经》中大量是民歌,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心声。史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此这些产生于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诗篇,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诗经》国风中的《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家男女一年辛苦劳作的生活情景,诗中所述的奴隶受着奴隶主沉重的剥削,男为主人耕,女为主人织,还要为主人打猎、盖房、凿冰、缝制衣服、采藏蔬果等等,虽终年辛劳却备受饥寒,于是唱出了“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诗句。这是一首优秀的农事诗,并把阶级剥削鲜明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另外,被剥削者又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剥削者的愤怒,如《伐檀》一诗中就发出了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质问和嘲讽:“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中还有描述战争、讴歌真挚爱情的诗篇,其中第一篇《关雎》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真挚、坦率地唱出了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全无后代一些文人的矫揉造作之态。

《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对我国后世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不断激励着后代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努力在文学作品中去反映家国兴亡和人民生活。在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文人作家,当他们起来反对文坛上的形式主义倾向时,都是以《诗经》为号召。例如,唐初陈子昂在批判南朝以来华而不实的诗风时,就痛惜地指出“风雅不作”。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正是对《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先河的肯定和倡导。

其次,《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很有特色。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比”、“兴”三法。简单地说,“赋”是指直接叙述和描写,以此构成诗歌的主要内容,勿使之言而无物。“比”是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赋的艺术效果,强化主体内容的感染力;“兴”则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意,抒发情感,倾吐胸臆。例如《硕鼠》,从赋的角度来讲,以现实主义精神揭露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的剥削;从“比”的角度来讲,诗人巧妙地以田鼠作比,使得统治阶级的嘴脸形象化;从“兴”的角度来讲,抒发了作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愤怒情绪。

再次,《诗经》在结构形式上极具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如《王风·采葛》第一章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二、三章“采葛”改为“采萧”、“采艾”,“三月”改为“三秋”、“三岁”。重章叠句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使人读之余味无穷。

其四,《诗经》在体裁上也颇具特色。《诗经》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且富于变化。后世的赋就多受《诗经》影响。除赋以外、颂、赞、碑、谏、箴、铭等韵文,一般都用四言句,也多受到《诗经》影响。

所以,《诗经》堪称开了现实主义和艺术创作之法的先河,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