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支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支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资源支撑角色。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求,文化情报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产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主题设置、内容选择都需要学术研究做支撑。
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支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_融合与创新:“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研究

◎王晓光 程立雪 谢 辉 李 纲

一、相关背景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局势极速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东西方经贸文化往来,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以积极“引进来”的方式深入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则标志着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

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丝绸之路从开通之初就架起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西方的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诗歌等艺术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1]因此可以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国界。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信息资源的内涵与作用

(一)文化信息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既包括印刷文献型,如传统的期刊、报纸、图书等,还包括数字网络型,如各种网页、网络数据库、社会媒体;既包括图像文字等阅读型,还包括声音视频等视听型资源。[2]

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文化及表现形式分为以下类型: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人文地理文化(含民俗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随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馆藏、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形式不同的文化资源的存储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类型的文化不仅能以传统文献的形式加工利用,也可成为以文化为主题的网络信息资源。[3]

基于此,我们认为文化信息资源是以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宗教艺术文化信息资源、人文地理文化信息资源、文化产品信息资源、文化产业信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等。其中,宗教艺术文化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与宗教、艺术相关的信息资源,人文地理文化信息资源是指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地理特征等相关信息资源,文化产品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文艺作品等相关信息资源,文化产业信息资源是指与文化行业动态相关的信息资源,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是指与文物、遗址、民俗、民间工艺相关的信息资源。

“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资源支撑角色。

(二)文化信息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

文化信息资源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发现文化情报。情报是浓缩的高价值的信息。文化情报是指与文化活动相关的情报,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文化思潮等。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求,文化情报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建设方面意在使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形成一个大范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横向扩大在金融、经贸、投资等领域的经济合作内容,纵向加深共同发展的协作程度。在合作中,各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发展跨国业务时,常常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受到限制,甚至是遭到反对以致产生一些文化冲突。“在这个国家被视为优越的事物,在另一个国家很可能被视若无物;某些行为上的特点,在这个国家可能造就一名成功的企业主,可是在另一个国家,却常常会令人感到紧张、不解,甚至会冒犯别人。”[4]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员工在与国外人员交流时,缺乏对对方社会文化的了解,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对方的社会文化对其商业决策与行为的影响,也就无法预测己方所做决策会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决策层缺乏对文化情报重要作用的认识,也无法有意识地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文化情报来指导决策过程。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金融、经济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对象,为了保证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情报做基础。

在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的斗争中,可靠的情报在一定程度上比军事力量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美国陆军退役少将罗伯特·H.斯凯尔斯率先提出了“文化中心战”[5]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军队从关注敌方兵员数量、武器性能、装备条件、目标定位等信息的传统情报,变为关注处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个体及社会群体所独具的文化情报(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人生价值观念等)。[6]通过对这些文化情报的搜集、处理、分析、研判与解读,可以帮助一线指挥官、士兵准确识别对手,感知态势。从对方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行为动机意图、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便是最高层次的“知彼”,这包括了解敌方最高领导人的性格、思想、信仰,军事指挥官的军事思想、性格习惯,敌方民众的基本态度、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反恐维稳行动中,这要比部署灵巧炸弹、提高武器精度、机动速度或数据传输带宽更为重要。

(2)支持文化研究。在“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产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主题设置、内容选择都需要学术研究做支撑。“一带一路”涉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经济情况、意识形态、政策限制、社会稳定情况、文化消费能力等都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就不同。若想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使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前提是了解各国的文化消费需求。[7]只有在各个专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好文化产业、产品对不同文化的针对性。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人文专题学术研究就需要丰富的历史文献、学术文献,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做支撑,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价值不言而喻。

(3)辅助文化产业决策。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控制角度来看,评估和控制“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的价值,还需要足够的文化信息资源做基础,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型,评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进度、效果和作用。为了提高文化交流的价值,要慎重选择文化出口产品的类型与内容,考虑其后续的商业影响。所以,只有及时、准确地评估、完善文化交流进程,才能更好地实施文化先行战略,为“一带一路”总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原则

(一)尊重地域文化,突显地域特色

“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生产提供决策咨询。由于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文化信息资源是地区文化的主要表征。“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大陆,沿线国家的地理、人文情况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中东地区宗教特色鲜明,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尊重地域文化、关注文化差异。同时,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彰显地域特色。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看,特色信息资源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从“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的角度看,通过突显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够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自信和资源共享意愿。

(二)重视科技人文相融合,促进文化信息资源无国界交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是农业、工业、政治、商业、学术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古丝绸之路促进了地区商业繁荣和工业技术交流,也带来了战争等负面因素,尽管后者同样促进了区域的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对文化先行战略的强调,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过往,为区域共同体的繁荣和发展所做的有利决策。相较于商业信息、社会信息等信息类型,文化信息更加便于开发和共享,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着力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实现人文资源共建、共享。技术转移和知识交流通过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共同推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无国界交流与共享。

(三)结合资源类型特色,选择有效的开发利用技术路径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为我们开发利用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提供了多种技术路径。数据库构建方法能够针对结构化数据进行集成和利用,并提供检索;多源数据采集技术能够针对载体形式不同的数据加以收集利用;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图像、音频、视频等文件形式进行综合处理;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大规模实物信息进行数字化虚拟重现;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对文化产业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存储提供可能。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结合资源特性选择开发路径,并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支撑。

(四)面向多层次需求,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是来自多个层面的,既有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信息需求,也有社会大众方面的文化信息获取需求;既有跨地区、跨国家的合作共享需求,也有“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的文化交流需求。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需要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来满足。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类型确定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

四、“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思路

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使之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8]信息资源建设不仅仅是将已有的记录性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存储,而是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依据信息资源自身价值的高低和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有计划地挖掘、采集、存储、配置和管理已有的信息资源,以及散布在各个领域、机构和区域的信息资源,最终形成有序的资源整体,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和环节,“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信息资源目录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以明确信息资源采集方向和采集对象,这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根据文化信息资源的基本类型,结合文化交流中的主题选择,确定文化信息资源的分类目录。分类目录的确定需要遵循文化交流中的一般原则,或者通过需求调研的形式完成。大体而言,文化信息资源分类目录应包括科技文化、宗教、艺术、地理、民俗、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内容。[9]

(二)多源文化信息资源采集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用户本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作为信息载体的信息资源形态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在使用信息资源的同时,由于自身的个性化差异,通过不断地创新、参与、传播,创造出了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的大量不同载体、不同角度的差异性描述,这一部分产生于用户的、多载体形式的内容又与原来的信息资源相融合,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多模态化、多维度性的信息资源。[10]这种多模态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庞大、类型众多,除了常见的文本类信息资源,图像、音频、视频等新型载体逐渐增多。相关资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献数据库中,网络社区、学科门户、社交平台等新型网络化媒介都承载了相当大的信息资源。所以需要掌握这种多模态、多元化的信息去积存与整合,将多种终端的信息集合到一起,进行文本分析、语义标注,探究其内在的联系,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分解、重组,形成新的数据库。

(三)文化信息资源存储

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和长期保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种类型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和保存者,也涉及多种权益和具体实施问题。如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对存储对象的选择,存储政策的制定、存储范围的确定和存储目标的实施,都需要政策、立法、财政、技术等方面给予宏观协调与支持。因此,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是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存储和长期保存的重要保证。这样,具有保存资质的保存机构在保存信息的过程中将获得更为明晰的依据来处理各方的权益,使数字资源存储的流程更加规范,将数字资源存储的成本控制在更为合理的范围内,提供营建数字资源的服务,在国际范围与地区范围内开展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保存合作与共享。

文化信息资源存储同样涉及知识产权关系,这些关系的主体包括资源创造者、出版商、保存者、授权用户、公共投资者等。因此,需要对资源存档、数据整理和数据服务等权利进行详细约定,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各方权益。为了保证数字资源的可靠性,必须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存储协议来确定资源提供方和保存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应的执行流程、管理措施和纠纷解决机制。

(四)文化信息资源发布

旨在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文化信息资源发布是在目录建设、采集加工基础之上的主题资源呈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发布需在资源质量管理、共享标准制定等基础之上,针对多种模态的文化信息资源选择发布形式。以主题资源发布为例,在相关主题目录下,融合多源多模态信息资源加以呈现,以便用户查询、利用。同时,也可采取Web资源推送的方法,将整合序化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一站式网络平台提供给用户使用。

(五)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文化信息资源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好文化信息资源,有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随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聚合与深度挖掘技术使得资源开发更为便捷。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采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形成文化信息产品,服务社会需求和管理决策需求。在数据库和人文交流平台的基础之上,深度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的内核,使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真正服务于人文交流。

五、“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专题数据库

“一带一路”连接了中国、印度、希腊、埃及等多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丝绸之路更是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开发利用区域文化信息资源,首先需要构建国家和地区文化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为便于查询和使用,专题数据库可分国别、分资源类型构建。2014年以来,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和要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上线了“一带一路专题库”“一带一路数据库”,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上线了“一带一路特色数据库”,国家数据中心上线了“一带一路大数据综合服务门户”。一些地方和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了“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中心并建设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专题数据库。

调研现有的专题数据库,并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需求可以发现:(1)尚需建设专门以人文交流为主题的文化信息数据库;(2)数据资源的采集需尽可能涵盖完备的跨国别、跨语言信息;(3)文化信息专题数据库因其载体形式和知识特性,需兼容多种模态的信息资源;(4)需提供跨语言检索功能。同时,文化专题数据库的构建需涵盖宗教艺术文化信息资源、科学技术(工业)文化信息资源、人文地理文化信息资源、文化产品信息资源、文化产业信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等数据类型。

(二)实现“一带一路”文化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呈现

建设专题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对信息价值的深层挖掘,为有不同目的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功能,也为专题的研究、传播提供资源基础。通过基于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数据挖掘的功效,为数据库提供基于视频、基于内容、基于知识点等不同类型的先进检索算法,提高检索效率和检索的智能性。[11]在数据库的展示方面,可强化交互功能,采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多种媒体的形式将数据库的内容呈现出来,使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进行专题研究时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开放一些非机密的部分给非研究人员使用,一方面使其成为普通用户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一个权威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来。[12]

(三)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同时,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当前“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以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以及行业数据、互联网络可供查询的数据资源为主,数据的完备程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在文化信息资源这一具体领域,数据的共享应面向人文交流。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传播地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民间的力量完善基础信息。在文化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过程中,可通过行业协会、人物个体、实地采风等形式获取资源,并开放信息的查询、获取、修订权限给信息提供方。将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真正使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效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于人文交流。

(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信息资源交流平台

文化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文化大数据的挖掘与可视化呈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环节的落实,均需构建相应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平台。平台资源建设的主体可以是有着文化交流意愿的沿线各国的政府、组织或个人,平台访问和数据获取权限也应开放给相关个体或单位。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集成各个专题数据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查询、利用。同时,人文交流平台需具备虚拟社区的功能,让参与各方能够在网络空间内展示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交流、获取文化信息。

六、总结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战略是一项历时长久、覆盖面广的发展大战略。相关的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同时又极为分散。从内容上,我们需要发掘我国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文化资源并重点开发和传播,同时也要大量获取别国的文化信息资源,为文化交流、文化共融与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13]从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文本挖掘、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寻其内在价值。从大环境上,需要结合实际,运用系统理论,将各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功能互补、和谐协调的政策体系。要着眼于“一带一路”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将文化、科研、经济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信息资源建设会是一项强持续性的事业,它的现状既受历史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眼光长远,与时俱进,打好这场持久战。

[王晓光,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立雪,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谢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博士后;李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1]黎羌.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N].人民政协报,2013-09-30(2).

[2]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8-22.

[3]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与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5-8.

[4]彼得森.文化智商[M].张小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

[5]蒋飞,郭继荣.“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文化情报支援作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6(2):12-15.

[6]严燕子.“文化中心战”:美军军事文化转型的发展动向[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6):117-119.

[7]蔡尚伟,车南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158-162.

[8]齐文君,金胜勇.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3):16-20.

[9]林政.Web双语平行语料自动获取及其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陈思慧.大数据下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217.

[11]梅馨,邢桂芬.文本挖掘技术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72-76.

[12]杨思洛,韩瑞珍.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2(4):22-28.孙学刚,陈群秀,马亮.基于主题的Web文档聚类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3(3):21-26.

[13]邓胤.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以《吴哥的微笑》为例[J].学术探索,2013(9):111-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