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两种培养目标的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两种培养目标的选择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职业教育不离开自由教育,但在评判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学生是否有完成某项或某些职业的能力;同样,职业知识与技能虽然毫无疑问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但是技能的高超并不等于其理智、修养的高尚乃至人生的幸福。因为把职业教育和自由教育融合的思想作为指导,容易导致人们把目光放在两者的统一上,而忽视两者的相对独立所产生的张力和促进,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互检验。
在知识经济时代,两种培养目标的选择_转型中的亚洲文化社会

五、在知识经济时代,两种培养目标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既需要专业教育,又需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统一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教育,要有一种大视野的专业发展观,看到各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知识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判定知识基础是认知的结果,从而把伦理、文学、艺术学等约定性和审美知识排除在科学之外,对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要求即科学不应与任何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是这一认识的必然后果,从而把伦理、文学、艺术等约定性和审美性知识排除在科学之外,在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要求即科学不应与任何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是这一认识的必然后果,知识观的转变对高等教育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人们重新界定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标准。

第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重合与交叉较多,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普通教育,而在达成普通教育的同时,专门教育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例如,信息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道德、领导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等,既是普通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专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无论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具体课程设置上,只有形成两种教育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在当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就业的指挥棒作用过强,只在乎短期效应,换句话说功利主义倾向不能占主流。通识教育更有后劲,体现了一种长远的发展观。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中心,而不是职业教育的场所。通识教育一方面要产生大师和学者的雏形,另一方面是能力的培养,包括学术能力和远离专业后的生活领袖能力。

第二,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能简单融合。有的职业科目和职业科目之间依照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追求的是两种不同的目标,这样的学科之间是很难融合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与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紧密配合,但对历史学、拉丁语系语言、商学院农学院或医学院里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对于这样的学科不要硬性地追求融合,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能融合到一起呢?

第三,科学的评判标准。尽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职业教育不离开自由教育,但在评判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学生是否有完成某项或某些职业的能力;同样,职业知识与技能虽然毫无疑问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但是技能的高超并不等于其理智、修养的高尚乃至人生的幸福。两个方面都有其至高的公正的标准,并不因为两者的融合而降低或模糊其追求。

第四,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互检验。因为把职业教育和自由教育融合的思想作为指导,容易导致人们把目光放在两者的统一上,而忽视两者的相对独立所产生的张力和促进,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互检验。在实践中,有部分人过分注重教育为职业作准备的功用,而忽视了对主体意识觉醒的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为了有效防止这一点,加大自由教育的力度是必要的;同样,若走向另一个极端,空谈人性的完善,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存空间,也需要职业教育来弥补这种空洞。

参考文献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厦门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2006年版。

〔英〕纽曼著,徐辉、顾建新译:《大学的理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管弦、樊明成:《经济形态变迁与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演进》,《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赵淑岩、王海义:《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建奇:《大学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透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龙献忠:《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历史渊源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7期。

王晓华:《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姜凤春:《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江苏高教》1997年第6期。

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

【注释】

[1]毕春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张慧洁,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2]〔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徐辉、张民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4]〔德〕弗·鲍尔生著,滕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第4页。

[7]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第12页。

[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第4页。

[9]〔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第4页。

[10]〔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2]〔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英〕赫伯特·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