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徐州人刘知几的一生

徐州人刘知几的一生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刘歆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七略》综合了西周以来主要是战国的文化遗产,它经过选择、校勘、分类、编目、写成定本等程序,兼作学术性的总结和分论,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华佗重视辩证施治,强调因人、因病对症下药。因此,后人称他为外科医学的鼻祖。这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空前盛事。
学术名人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三、 学术名人

1.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同父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宣帝时,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刘向官终中垒校尉,后世称“刘中垒”。

刘向的一生著述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他研治《春秋谷梁传》,讲论《五经》于石渠阁。著述《五经通义》九卷、《五经要义》五卷、《洪范五行传》十一卷,奠定了其为今文派经学大师的地位。他校书时,辑《楚辞》16篇,后由东汉王逸作注,名《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传本。他的辞赋,寄意深邃,辞章练达,笔力不让扬雄、司马相如,对唐宋古文有一定影响。他还撰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的最高成就在于古文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校雠学和目录学。刘向校书的方法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相互补充,定著目次,校勘脱简,订正讹文,命定书名,写定正本;然后撰写叙录,最后又“别集众录”,编成《别录》20卷。《别录》是刘向典校古籍时所撰叙录的汇编本,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的图书总目。后来,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2. 刘歆

刘歆(?—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创立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他少年即通诗书,能文章,成年后历任黄门郎、中垒校尉、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等职。刘歆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专著,内容宏丰,影响深远。《七略》综合了西周以来主要是战国的文化遗产,它经过选择、校勘、分类、编目、写成定本等程序,兼作学术性的总结和分论,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它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是史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3. 华佗

华佗(?—208),字元化,汉末著名医学家,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徐州周围地区从事医疗活动,徐州市区内有华佗墓、华祖庙等遗迹。

华佗的医术高明,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均甚精通,外科尤为擅长。华佗重视辩证施治,强调因人、因病对症下药。他在古代针灸学、外科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剂的人。他创用麻沸散,这种麻醉剂要比欧洲人早1600多年。据《后汉书》记载:华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剖开胸腹,取出病块,有时还可以把溃烂的肠子剪去,把好的肠子接在一起,然后进行缝合,在刀口上敷以自制的神膏,过四五天伤口就会愈合,再过个把月伤口就痊愈了。因此,后人称他为外科医学的鼻祖。

华佗还是我国健身体操的创始人。他自编了“五禽戏”,就是模拟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而编排的体操。

华佗一生著作甚多,可惜未能全部传下来。今天,他的一些医药处方仍在民间流传,有的散见于医书之中。他的学习、创造精神与崇高的医德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被医务工作者奉为楷模。

4. 刘知幾

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出生于名门士族家庭,其父刘藏器精于词翰,曾任徐州刺史。刘知幾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评论家,所撰《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他对中国史学理论的建设立有草创之功。他提出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重史识。

《史通》是刘知几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计20卷,分内外两篇。内篇10卷,36篇;外篇10卷,13篇。内篇对我国史籍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有论史学源流者,有论编年、纪传体例者,有论史料搜集、鉴定、比次及撰述者,有论写作方法者;外篇多是读史札记,但又系统地叙述了历代史官的建置和史书的编撰。全书既评论以前历史著作的优劣得失,更总结并提出以后史家的任务及其要求。刘知几的进步的历史观,对后来郑樵、章学诚的史学思想都曾产生直接影响。《史通》一书的基本精神为中国史学发展的后来者所继承,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时代范本。

5. 刘鹗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号老残,清末小说家。祖籍丹徒,生于六合,少长淮安,壮年时云游四方,在太谷学派哲学观的影响下,毕生“以养天下为己任”,兼好学术与文艺,并在所涉猎的数学、音乐、金石、钱币、书法诗歌等领域,皆达到那个时代的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甲骨学研究和小说《老残游记》的创作。

刘鹗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是:第一,收藏甲骨。他总计收有五千余片甲骨。刘鹗逝世后,所藏文物散失殆尽,这些甲骨却天幸散而未失,现仍分别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厦门大学等处,成为后进学者研究甲骨文的材料渊薮。第二,进行考释。刘鹗得到大量龟甲后,即想方设法进行考释、破译,是他最早肯定这种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第三,广为介绍。他于1903年精心清洗、整理、拓印出版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甲骨文拓片集《铁云藏龟》,从此甲骨学才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空前盛事。

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托名走方郎中铁英(号老残)的游历,详记其言论见闻,多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一部难得的文学作品。

刘鹗一生对故乡淮安情深意笃,他在《老残游记续集》中,用了整整三回篇幅描写淮安风情。淮安人当然也以出了刘鹗这位一代淹博通才而自豪,1987年,淮安县人民政府主持修复了刘鹗故居。故居在淮安城内地藏寺巷,分东西两宅院,修复后基本保持原来的结构、风格,为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刘鹗提供了许多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