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阙山水美如画,龙门千佛迎游人

伊阙山水美如画,龙门千佛迎游人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地,还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胜。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整个龙门石窟现存石佛像10万余尊,窟龛2300多个。其中包括治疗癌症的疗噎方以及治疗传染病的药方等。洞内大小列龛多达数百个,且多标明造像者的姓名。在伊阙西山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之间,竖立着一座“伊阙佛龛之碑,”又名“褚遂良碑”。因碑头有“伊阙佛龛之碑”六字篆书而得名。
伊阙山水美如画,龙门千佛迎游人_名都记:洛阳

古都洛阳最为吸引人的历史遗迹,要数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阙,其位置在东岸的香山和西岸的龙门山对峙之处。静静的伊水从中穿过。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地,还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胜。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其北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所在地,俗称“白园”。峰南有香山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赞叹,但居易晚年居此自号香山居士,如今香山已成为观赏一景。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横跨伊水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在龙门口上,凭栏四顾,只见如画青山矗立两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婉转,碧泉飞溅。

龙门香山寺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494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断续续长达400多年。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规模开凿大约持续了140余年,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的主要部分。整个龙门石窟现存石佛像10万余尊,窟龛2300多个。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座洞窟直至东魏时期还在开凿,前后经历了50余年。后来又开凿了药方洞和莲花洞等洞窟。

唐代开凿的奉先寺石窟是整个龙门中最大的一个石窟,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洞窟,洞的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奉先寺石窟雕刻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这座石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建成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造型丰满,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面部丰润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与武则天将自己比喻为“日月当空”(武曌)的意图相一致。卢舍那佛像两边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其外侧是手托宝塔的天王像和遒劲刚强的力士像。因此,卢舍那佛像的确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在龙门石窟中早期开凿的古阳洞、药方洞和莲花洞等洞窟中,为后代传留下140多个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其中药物疗方110个,针灸疗方20多个,涉及动物、植物和矿物。所治的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科共40多种。其中包括治疗癌症的疗噎方以及治疗传染病的药方等。古阳洞位于药方洞的南侧。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据史书记载,它最初的名字叫石窟寺。该洞深13.5米,高11米,窟顶为穹隆形,窟平面呈马蹄形。古阳洞是北魏时期王室及贵族勋戚发愿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洞内大小列龛多达数百个,且多标明造像者的姓名。如“高太妃”“安定王燮”等。另外,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久负盛名的魏碑代表之作“龙门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中。

在伊阙西山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之间,竖立着一座“伊阙佛龛之碑,”又名“褚遂良碑”。碑体通高365厘米,宽190厘米。因碑头有“伊阙佛龛之碑”六字篆书而得名。碑文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开窟造像的一篇发愿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计有32行,每行51个字,共1660余字。碑文字体清秀端庄、瘦劲有力,是标准的初唐楷书。褚遂良为唐代名臣、书法家,高宗时封河南公,任尚书右仆射,史称“河南公”。他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师,晚年书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

龙门石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