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陶瓷的日本形式

中国陶瓷的日本形式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一些带有中国风格和日本本土风格的古陶器也相继产生,但日本仍未摆脱陶器时代。这一举动让日本的陶制餐具从最先模拟金属品的须惠器、三彩陶器,逐渐转向模仿中国青瓷制的餐具样式上。古代以礼品与贸易形式输送中国瓷器到日本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这远远满足不了日本社会的需求。这种文化行为具有极大的承接能力,直至现在,吸收中国古瓷造型、装饰的尝试和模拟活动在日本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中国陶瓷的日本形式_漂洋过海去日本

第一节 中国陶瓷的日本形式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的是全盘吸收,有的则是部分地将中国文化韵味融入到日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再以一种和谐自然的方式体现出来。陶瓷文化的传入,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技术传承性质的不同,这种吸收文化的过程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弥生时代到17世纪以前,当时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例如辘轳的使用、拉坯成型到入窑烧制等全部过程。第二个阶段是17世纪以后,这个阶段着重于社会科学方面,主要是装饰艺术和题材等方面的移植。

因此,中国陶器对日本的影响自弥生时代就已经开始,而瓷器文化的影响则是在稍晚的时期才出现的。史书上记载,早在上古的绳纹土器时代,中国的陶器文化就由朝鲜传入日本列岛。随后,陶瓷技术也以各种渠道不断地由中国传入日本,让日本从纯粹的手工制作进入了采用辘轳制作须惠器(釉陶器)的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弥生时代的须惠器,就已经在造型和釉色等方面留下了中国原始青瓷的影子,但真正能从器物上反映出中国陶瓷文化影响痕迹的是日本制作的模仿唐三彩的奈良三彩。奈良时期日本的陶器文化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模仿中国唐三彩制造奈良三彩成为了一时的潮流。唐三彩是在7世纪末开始传到日本,是由当时的遣唐使船只带去的。之后,一些带有中国风格和日本本土风格的古陶器也相继产生,但日本仍未摆脱陶器时代。奈良时期,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日本人还仿制了许多中国的青瓷,一部分还刻有相同的暗花,其中常见的器型有罐、瓶、壶和碗等,它们主要是供居住京都的皇室和贵族,作为中国陶瓷的代用品使用。

对于当时日本的制陶工艺而言,唐三彩的传入是一次革命性的促进。奈良三彩的技术无疑是取自中国,但到了日本后,人们在仿制时也体现出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形态上基本没有唐三彩中神像人俑或马和骆驼等造型,而多为日常的容器,或是摹仿铜合金佛用器具烧制成的壶、瓶、钵、盘、碗等。釉色上也不像唐三彩那样五彩斑斓、华丽多姿,而更多地敷施了绿釉,整个陶器多以绿釉为基调,显得比较素朴,甚至有点稚气,这是因为日本人一直对绿色情有独钟,这与日本民族爱好自然有关。现在,三彩陶器藏品最丰富的是集中在奈良正仓院的57件作品,它被称为正仓院三彩,也称为奈良三彩。三彩陶器的出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寺院、宫殿、官衙等处的遗迹,在日本已经有十个地方发现了这些出土品,特别是在奈良的大安寺,一下子就出土了三十几件唐三彩,近年来也逐渐有从村落的遗迹中出土的,但总体来说,三彩陶器主要是用于国家和贵族等举行祭祀佛教仪式的场合,壶等器具被用来盛放火葬后的遗骨,与一般民众的生活还是有些距离。

9世纪的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再次从唐朝引进了大量的白瓷与越州窑的青瓷,种类多是日常用的碗、盘等餐具。这一举动让日本的陶制餐具从最先模拟金属品的须惠器、三彩陶器,逐渐转向模仿中国青瓷制的餐具样式上。但当时日本的工艺还不能烧制出与青瓷相媲美的瓷器,他们只是在原来三彩技术的基础上,汲取中国的灰釉技法,烧制灰釉陶器。这些灰釉陶器与越州青瓷相比,显得粗粝很多。

镰仓时代是日本的陶器真正出现烧制的时期。当时,濑户有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他从中国引入了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器具的技术。到了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它们被称作日本的六大古窑。到了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日本的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这就是日本开始制作陶瓷的标志,各种烧器从此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享有盛誉。这种带有涉猎、摄取、尝试等不同目的的仿制和学习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由于仿制目的的不同,日本仿制中国的瓷器大致分为两种:首先是以吸收中国优秀文化为目的的模拟仿制;其次是以牟利为目的的造假作伪。到目前为止,带有上述风格的瓷器仍然常见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公私藏品中。

古代以礼品与贸易形式输送中国瓷器到日本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这远远满足不了日本社会的需求。因此来华学习瓷艺,创造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瓷器供本民族使用,成了日本无数代陶工的梦想,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加藤四郎和五良太甫。镰仓时代初期加藤四郎来到中国浙江天目山,在这里学习制作黑釉瓷器的技术,回国以后,他仿制了很多黑釉瓷器,后来在日本陶瓷界称加藤四郎之为“濑户天目”。到了14世纪,濑户烧已成为得心应手的仿制窑。五良太甫是于明万历时期来到中国学习制瓷技术的,他来华学艺后,融合了中日两种文化韵味而创造出了很多日本民间生活用品

除此以外,在日本模仿中国瓷器艺术的艺人们还有很多,只是未留下任何记载。正是由于他们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播和所做出的贡献,让陶瓷艺术植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同时他们的作品也让后人对富有华夏风采的日本瓷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瓷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日本的釉色以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为主,釉料的加工过程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在整个仿制的中国瓷器中,艺人们或是完全吸收,其代表为仿建阳窑的濑户天目瓷;又或是部分摄取,例如用日本本土的造型,饰以中国瓷器的纹饰等,这些都是以学习中国先进的制陶经验及吸收中国文化韵味为目的而进行模拟仿制的。这种文化行为具有极大的承接能力,直至现在,吸收中国古瓷造型、装饰的尝试和模拟活动在日本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瓷器的发展中,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日本的瓷瓶类主要包括梅瓶、灯笼瓶、米酒瓶、花瓶、棱口兽耳瓶、人物花瓶背壶式扁瓶、葫芦瓶等。其中米酒瓶的形状是腹大、口小、颈短,在瓶身上画有树枝,枝上有两把与草相似的线条下垂,这种瓶型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还有日本的人物花瓶,它在中国被称为鱼篓尊或罐。棱口兽耳瓶的兽耳衔环是椭圆形的,而中国的兽耳衔环则是圆形的。又由于日本人讲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壶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日本茶壶包括葡萄酒壶、京都茶壶、咖啡壶、端把壶、桶子壶和提梁壶等多种造型。

在罐的造型上,日本与中国的区别不大,但画法与中国不同,比较有特点的是日本罐两侧有系、大口圆盖、施满彩;日本水罐造型多为桶形;而日本的茶叶罐有的罐体上有心形开光图案,罐盖顶部也有六角形开光图案。隔盒在日本有圆形的、方形的,有三层的、有多层的,在造型上与中国也有所不同,中国的隔盒小,但日本的隔盒大,在盒与盒的连接处,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而中国的隔盒是里口的,两者正好相反。日本的大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圆沿的,内壁往里抠,呈逗号形,不仅用来当容器,还用来做取暖器。在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是十分明快的,大多以大红大绿、黑白相间为主色调,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发展到今天,日本的瓷器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这也要感谢日本瓷器匠人无数代的付出与改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