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中生出的花香
中国隋朝的时候,日本的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回国时带回了园艺及供佛的插花。小野妹子住在京都顶法寺的池坊,日本的花道就在这里一直绵延下去。这证明了插花的起源是与佛教并生的。日本的花道又名华道,也称为生花,这是取花草置于器皿中,而再成风景的意思。花道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是以多种礼仪为依据,把原本简单的插花行为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日本在平安时代就有室内摆设樱花的记载。早在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中也有向佛像和死去亡灵供花的风俗,这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在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关于供花的记述。佛教的供花中包括撒花、花鬘、拈花三种。撒花是印雅人迎送客人时的礼俗;花鬘是用于头发装饰及脖颈装饰;传说释迦牟尼就是拈莲花传授佛教真谛,由此可见,从一开始佛教与花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而供花也成为建立功德的表现。随后衣裓(将花卉插在宝瓶内)、宝瓶花(只插莲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最初插花只是在寺院内流传,随着净土信仰的出现,供花的习俗也传入民间。一时间可同时体现过去(结果实)、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成为供花的主要材料。
日本花道的最早由来可以从观赏及宗教两方面而言。到了公元8~12世纪插花才逐渐摆脱了佛教的色彩,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欣赏的艺术。日本是个地处温带的国家,虽然狭长的国土的南端和北端气温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气候还是温暖宜人的。日本一年四季的变化十分明显,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推移,每月都有几种代表的花卉。这种自然环境培育了日本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他们的人生观的反映。正是由于日本这种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古老的农业生活方式,也为日本花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舞台。从此以后花道就代表了日本生活中的一种情趣,它是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观的方式,它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美丽事物。
在14世纪的室町时代前期日本就有举行花会的记载。当时的花会是由公卿贵族、僧侣等分成两组将自己的插花摆出,评定出优劣,进行这种比赛纯粹是一种娱乐性聚会。这种花会到了15世纪逐渐成为公开的展览会,它是今天日本花道展览会的雏形。在评比花的同时,所使用的珍奇的花器也是众人关心的对象。早在镰仓时代,佛前摆放的装饰物有五件器皿,所以也叫做“五具足”,指的就是香炉、一对蜡台和一对花瓶。到了室町时代就简略为三件,又称为“三具足”,即香炉、蜡台及花瓶。古代这种花瓶中会端端正正地插着三枝代表佛法、僧的花就是“三尊式”,这种供花后来逐渐脱离宗教,成了室内的摆设,并发展成为“立花”。从这可以看出花器在花道中的重要性。
日本人讲究的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插花的美并不是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或许只是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这样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出一种幽雅、返璞归真的气氛。当然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就像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象征高雅,他们被誉为“花中君子”,还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杜鹃花的婀娜多姿,桃花的妩媚芬芳,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们象征高尚品德。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樱花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的花道中,任何的植物、任何容器都可以用来插花,任何的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插出来的花卉通过线条、颜色、形态与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花道培养着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花道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是一种技艺,可以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花道也成为了日本女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花道传到日本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其天时、地理与国情的诸多因素,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虽然各流派的特色和规模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这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