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道的渊源

书道的渊源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枟日本书纪枠的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向日本进献了枟论语枠十卷、枟千字文枠一卷。由于僧侣与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这就是中国的书法在日本展开的主要原因。王羲之典雅的笔风受到很多日本人的喜爱,并为世人所推崇。本经书体极为细劲俊秀,存有后世写经中未见的古风,在日本写经中大放异彩。
书道的渊源_漂洋过海去日本

第一节 书道的渊源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很多人都会认为它只有在中国才能出现。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不同于绘画艺术,它单纯的点与线的抽象造型,执笔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富有弹力的毛笔得到具体的反映。因此要求执笔者具备高超的技艺,高深的意境。

古天皇朝代的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给日本带来了中国的书法。据枟日本书纪枠的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向日本进献了枟论语枠十卷、枟千字文枠一卷。王仁的到来,给日本带来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这也是日本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来日后也同化为日本人。

最早传入日本的书法,被称为“入木道”或“笔道”,直到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是在佛教传入之后的事。由于僧侣与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这就是中国的书法在日本展开的主要原因。其中圣德太子抄录的枟法华经义疏枠,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同时也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书法作品。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的时候,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其在日本推广开来。

到了奈良时代,随着遣唐使、留学生带回日本的唐朝的书迹,唐代书风广为流行,东晋王羲之书风备受尊重。王羲之典雅的笔风受到很多日本人的喜爱,并为世人所推崇。相传在日本的天平年间,光明皇后曾临摹过王羲之的枟乐毅论枠,在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是当年光明子嫁给圣武天皇时的随身嫁妆。到了明治初期,中国人杨守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六朝书风宛如一股春风吹进日本书道界。从此日本书道开始由尊重个性,保持流派传承向注重自由表现的方向发展。这一时代日本的书迹从内容上可分为:佛像铭文、墓志铭、诗书卷、写经等。当时的书法与佛教政策相呼应,在大型的寺庙中都设立了写经所,制作纸、笔、墨,用来进行大规模的写经活动。当时的书法就是由于写经事业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也在隋唐文化的影响下取得飞跃发展。

写经作为日本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始于奈良前期的飞鸟时代,据记载,673年川原寺已经开始写经。现存天武14年的河内国志贵评(郡的古制)内知识结缘经——枟金刚场陀罗尼经枠,是日本最早的纪年经。本经书体极为细劲俊秀,存有后世写经中未见的古风,在日本写经中大放异彩。这种书体近似唐朝书家欧阳通风格,堪称天武时期的写经体。

日本书法主要表现在手法写经、造像铭、墓志、碑文中,字体分为楷、行、草三种,其运笔急速,字体圆转轻妙,虽然是模仿六朝书风,但也带有一种自身的民族化风格,但现今所留下的遗品极少。较为著名的造像铭有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佛光背铭(628年),它虽为严整的六朝书体,又略带日本味。法隆寺金堂四天王像佛光背上刻的造像铭,风格粗劲,与西魏时代的写经体十分相近。碑文中有京都放生院桥寺的字治桥断碑,记录了646年元兴寺僧道登修造宇冶桥的经过,其厚重书风堪称日本碑文中的杰作。

除了佛像铭文以外,在金石文上还有大量的墓志铭。在677年时的枟小野毛人墓志枠与668年的枟船王后墓志枠之后,707年的文林麻吕、威奈大村的两墓志,708年的枟下道冠胜母墓志枠、10年的枟伊福部德足比卖墓志枠,700年著名的石刻碑文为那须国造碑,711年的多胡郡碑上都撰写着优美的书法作品。它们与写经体相异,书体更为自然,由于最早在中国书风上加入民族情趣而值得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