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象带来的灾害与防灾减灾

气象带来的灾害与防灾减灾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虽然基本能符合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资源亟须整合,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
主要问题_宁波市气象灾害防

二、主要问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宁波市气象灾害防御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增强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预报精细化程度、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大气化学成分等方面监测手段落后,缺乏PM2.5、O3等监测项目,空气污染指数预报的准确性和信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虽然基本能符合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建筑活动对防灾减灾工程或防灾体系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发挥全效。

(二)防灾减灾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资源亟须整合,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部门需要与各级政府、企业、社区等建立更加密切的联动机制。

(三)灾害防御的管理机制需要健全

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近年来,基础设施大量占用水域,影响防洪问题。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城市的防洪能力和生态安全,需加快形成平原河网体系。

目前,水库、碶闸和堤防等工程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自动化控制程度相对较低,缺少现代化手段,与现在技术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

(四)灾害防御工程设施尚须加强

防洪工程建设对流域防洪要求的统筹协调相对较弱,未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流域—城市—区域三个层次相协调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干流防洪堤达标率不高,防洪封闭区仍未形成,两岸平原易受洪水威胁;防洪堤上下游、左右岸建设进度不一致,加重局部地区洪水灾害;防洪堤工程建设与两岸开发建设不同步,与城市发展不配套。

平原排涝工程的建设多为单项工程的建设,存在上游河道完成拓浚工程而下游碶闸泵站不配套或者下游排涝闸泵建成而上游河道输水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由河道、碶闸、泵站共同组成的排涝工程体系,无法发挥排涝工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广大山区小流域河流没有经过系统治理,山塘防御标准相对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3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山洪灾害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且很多小流域河流穿村过镇,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域水资源供给存在一定缺口,部分缺水地区水资源供给方式单一,应对干旱能力有限,仍须进一步建设水源工程以解决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仍须强化

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欠缺,自觉主动防御灾害的能力不强;社会减灾意识不够,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