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利益协调的机制

生态利益协调的机制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所采取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为了让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能够体现生态成本,使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均衡。政府首先通过科学计算确定某一环境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再公开拍卖,将排污许可证分配给消除污染费用最高的经济当事人。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有偿使用,排污许可证可以自由转让,排污费可视为排污经济当事人给予公众的补偿。

四、生态利益协调的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重视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往往只注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从社会总资源出发来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样资源配置的结果必然有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三大系统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导致人们之间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为此,人类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理念高度重视生态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要求建立既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这些需要的发展能力造成损害,在生产生活中处理好人们之间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关系。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这些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系统的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可能少排放污染和少产生废弃物,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各种资源实行组合和再组合,生产和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本身体现了利益协调的意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按照结构合理、比例协调、低耗高能的要求配置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间建立运行相互适应、利益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体系。

1.建立并发挥抑制生产型企业外部不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由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目标是为了追求企业近期利润和消费者近期福利的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各种有利于自己的做法,将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成本转嫁给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所以,政府要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必须采取将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等多种宏观调控措施,抑制像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滥采滥用等各种有害的外部不经济效应的产生。政府所采取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为了让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能够体现生态成本,使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均衡。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将促使企业自觉地考虑社会成员对其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环境污染的承受程度,引导企业选择对社会最佳的生产方案。政府可采用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税收调控方法。政府运用税收方法向经济当事人征税,如针对资源型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使其外部不经济“内部化”,从而增加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成本,刺激经济当事人采用消除污染的先进技术,同时资源输出地区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二是排污许可证方法。政府首先通过科学计算确定某一环境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再公开拍卖,将排污许可证分配给消除污染费用最高的经济当事人。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有偿使用,排污许可证可以自由转让,排污费可视为排污经济当事人给予公众的补偿。三是非专用资源使用权专用化的方法。由于很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非专用的特点,各类经济当事人在利用这类资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外部不经济行为,采用这一方法将有利于抑制经济当事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成本转嫁给社会。

2.运用市场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合理配置生态资源

由于政府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经济体制和环保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失灵很难避免。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运用市场机制,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让生态资源得到合理耗用,并在这种合理耗用中尽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逐步变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结构为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利益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纺织、食品、皮革、建材、冶金等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强环境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但还难以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随着国家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在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逐步衰退下去,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的电子工业、通信工业、生物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新兴产业全面取代“夕阳工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达国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促成产业结构由“低”转“高”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

【注释】

[1]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2]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3]休谟:《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80页

[4]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5]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

[6]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