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

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黑格尔的劳动原理对马克思的启示是不再把感性看成是既定的,而是通过活动生成的。马克思这里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同时是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活动原则的扬弃。黑格尔的生产实际是观念的逻辑展开。由于黑格尔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他的通过劳动的历史过程最终不得不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尽管如此,黑格尔强调人通过其劳动创造历史的思想是其伟大之处。由此,马克思展开了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批判性剥离。

第三节 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

马克思生产概念存在论境域的形成是在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吸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学说使马克思从黑格尔自我意识王国中摆脱出来,为马克思国民经济学批判和“整个实证的批判”打下了真正的基础。黑格尔的劳动原理对马克思的启示是不再把感性看成是既定的,而是通过活动生成的。马克思的确从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辩证法中获得启发,肯定他的伟大功绩,同时也看出他的缺陷。马克思这里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同时是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活动原则的扬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一章,标题为“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中,重点剖析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并把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看做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不仅表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而且表明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同时也是从原则高度上对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与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近代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从马克思分析中可看到,不仅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被归结为《精神现象学》,而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秘密就是劳动,是纯粹的精神劳动。黑格尔的劳动是对资本时代劳动形而上学的哲学表达。这一点使黑格尔接触到了现代的核心。黑格尔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现代哲学,从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是劳动中体现出来。抽象劳动就是对资本的哲学表达。海德格尔在其《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曾指出:“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已预先被思为无条件的制造之自己安排自己的过程,这就是通过作为主观性来体会的人来把现实的东西对象化的过程。”[4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就是对劳动的存在论分析,是以劳动来展开他的自我意识的运动,黑格尔的劳动证实了精神的独立自为存在,即理性自己制造自己就是劳动。马克思同时也看到黑格尔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从而对黑格尔劳动的批判就是展开对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在这部《精神现象学》中以自我意识作为出发点,通过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展示了一部人类精神史。黑格尔精神的自我发展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实现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这也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比他之前的活动原则的高明之处,它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解,把它们纳入到自我意识的自身展开过程中,摒弃了理性和现实的外在对立。马克思对黑格尔这一思想的高度评价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5]这是黑格尔相对于他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所取得的进步。自康德到谢林,力图调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康德设立了两个不可逾越的世界,即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费希特思辨的生产永远有一个非我作为自我的无穷阻力,谢林的同一只是绝对的抽象的同一,缺少证明和说服力。因此,他们实质上并没有彻底完成这一任务。黑格尔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以“实体即主体”原则彻底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解,实现了在意识内在性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正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他在思想的范围内扬弃了主体和客体的外在的对立,把它们看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它物的运动”的过程。黑格尔通过劳动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现实的存在者看做劳动的结果,他的劳动表达了人的通过活动而自我诞生的历史过程。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一部劳动史,但他的劳动史是精神的辩证发展,是纯粹精神自我外化及其扬弃。黑格尔的生产实际是观念的逻辑展开。理性的活动造就历史。他的历史只是理性的逻辑的展开,是思辨的逻辑的生产史。黑格尔从纯粹的思辨思想开始,通过精神的外化和自我对象化,通过哲学精神的本质的展开,扬弃外化,返回自身,以绝对知识,以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从而形成一部历史。他的历史是自我意识的展开史,是意识的辩证逻辑的展开史。“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46]马克思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47]马克思一方面肯定黑格尔为历史的运动找到原则表达,但同时指出这是虚假的原则表达,只是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他的历史是在形而上学框架中的历史,是思辨辩证逻辑的概念构造。黑格尔的历史性最后消融在思辨辩证逻辑中。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和劳动的异化本质是一样的。由于黑格尔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他的通过劳动的历史过程最终不得不停留在理论水平上。

尽管如此,黑格尔强调人通过其劳动创造历史的思想是其伟大之处。马克思同时指出,黑格尔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说出了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是通过劳动产生的,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他不知道“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48]黑格尔把构成哲学本质的那个东西看成劳动的本质,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黑格尔的劳动虽表达了活动原则,但他只是对对象性活动的抽象形式的思辨的表达。由此,马克思展开了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批判性剥离。

第一,自我意识是“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自我意识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实体,它没有对象,它是绝对的,他在扬弃异化的同时,也扬弃对象性本身,因而是“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是纯粹的自为存在。黑格尔劳动的本质是异化,异化前的自我意识是劳动的根源,自我意识从自身出发设定对象然后扬弃对象性返回自身。自我意识之所以要扬弃对象性,是因为外化的对象性本身对抽象思维来说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自我意识把对象性本身看做不同于思想客体的同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49]对象性对自我意识说来是一种障碍,因此要扬弃对象性本身。如果不扬弃对象性,黑格尔就返回不了绝对。因此,自我意识的立场要求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50]马克思指出:“意识、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自我意识,或者,——如果我们撇开黑格尔的抽象而用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自我意识,——从而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这里首先包含着:意识,也就是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地冒充为异于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费尔巴哈)。”[51]

在黑格尔那里,精神的真正形式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劳动就是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生产史。黑格尔哲学的整个思想进展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对象只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劳动的主体是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象由自我意识设定,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劳动的异化本质抽去了人的对象性存在,把人变成抽象的唯灵论者,把人的对象性存在转变为抽象物质,现实的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的感性对象性存在,在自我意识面前被抽象为抽象的物相。人也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第二,自我意识的外化只是设定物性。

黑格尔的劳动确切地表达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即一方面是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是物性。“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52]物性是自我意识的必然结果。黑格尔用物相、物性牺牲对象性,自在的自然界。对象,不是真正现实的对象,而是作为意识的对象,是物性。物性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马克思指出,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同样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似乎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在一瞬间。”[53]

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因此,黑格尔要外化的自然界,不过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自然界,“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54]现实的自然界和人只不过是纯粹思辨理性的外化。他只是从思想上扬弃了这个自然界的抽象物。他的外化行动丝毫没有触动现实的自然界。

黑格尔的劳动的积极环节是在异化范围内表达了人的对象化活动原则,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化本质,这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但他的异化只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活动是自我意识的活动,是在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这种活动乃是自我意识“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55]黑格尔的自我对象化的活动是摆脱全部感性自然界、摆脱丰富内容的纯形式和抽象的活动,是“对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对象化的活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自我意识的外化的对象就是外化了的意识,是外化的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马克思指出:“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56]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的同时丢弃了黑格尔的活动原则,所以他在历史观上重新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肯定黑格尔的活动原则,但同时指出黑格尔的活动是虚假的活动,是在自身内部的不停息的旋转。黑格尔对思维与存在的和解是通过把现实设定为自我意识的外化和这种外化的回归而形成的。这样思维与存在的和解就是自我意识和他自身的和解。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批判中可看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境域是如何根本不同于黑格尔哲学的存在论,可明确看到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以他的方式颠倒了黑格尔的观念论,这样他就要求给予存在先于意识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是如何深深地误读了马克思。难道马克思只是简单的颠倒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抽象活动?这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是简单的倒转还是存在论基础上的根本不同?为什么马克思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等同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并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因此,在分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批判之后,有必要分析马(42)[M].:,1979:17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内在相联的,马克思正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确立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根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