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生态植被的威胁

今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生态植被的威胁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 今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生态植被的威胁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温度仍会持续上升,到20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升高2℃~3℃,部分地区将升高4℃,尤其是黄土高原,气温更趋于变暖。这将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林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干旱区降水量也发生变化,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带的变动导致植被带的相应变迁。研究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同时,还应关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今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生态植被的威胁_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4 今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生态植被的威胁

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温度仍会持续上升,到20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升高2℃~3℃,部分地区将升高4℃,尤其是黄土高原,气温更趋于变暖。降水量将减少到580mm~130mm。这将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林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22]

4.1干旱化趋势使生态恢复面临严峻考验

近100年来,黄土高原降水量减少了约100mm,半湿润区的降水量由700mm~550mm降低至600mm~450mm,成为半干旱地区;半干旱区降水量由原来的550mm~350mm降低至450mm~250mm,成为半干旱、干旱区。干旱区降水量也发生变化,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因此,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带都向南迁移。气候带的变动导致植被带的相应变迁。由于近100年来气候暖干化,延安至秦岭之间的暖温带森林带已不是森林发育的最适宜区,尤其在延安地区,人工林及天然栎林、桦林下均已出现土壤干层。在该地区,已不适宜栽培速生种,以免引起“土壤干层”的进一步发展。延安至长城的暖温带森林草原带,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干层”。特别在长城附近,不适宜于种植乔木,只能以发展灌木林为主,而且要以当地优势种为主。长城以北的暖温带典型草原带,受降水量减少的影响,已不适宜于大面积种植速生草类,只能对现有植被加以保护,以防止其进一步被破坏。[19]

4.2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

随着全球增温,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加,一些短周期的事件对气候的影响将加强,同时突发性气候灾害会更频繁。2003年秋季渭河大洪水以及2005年秋季汉江和渭河流域的洪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研究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同时,还应关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作长期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气候突变事件可能的影响。当然,增温过程中历史相似性的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地质记录来证实。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暖冬现象也时有发生,暖冬一方面对一些需要春化的作物生长不利,会使这些作物的扬花和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另一方面,一些需要越冬的牲畜在越冬时的存活率可能会增加,对于一些人工培育的植物(如温室培养的鲜花、蔬菜等)越冬也较为有利,这也许是气温升高对人类的有利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雷明德.陕西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申元村,杨勤业,景可,许炯心.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与建议[J].科技导报,2003,(4):55~59

[3]董雨亭,黄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潜力及对策探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5):25~28

[4]穆兴民,徐学选,王文龙.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2)211~217

[5]信忠保,许炯心,郑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11):1504~1514。

[6]刘增文,佑民.人工油松林蒸腾耗水及林地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1990,10(6):78~84

[7]李玉山.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3(2):97~101

[8]李代琼,从心海,梁一民.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林净初级生产量与耗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0,10(6):91~97

[9]梁一民,李代谅,从心海.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 1990,10(6):113~118

[10]陈一鹗,刘康.渭北旱原紫花苜蓿蒸腾强度与水量平衡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0, 10(6):108~112

[11]李裕元,邵明安.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1):72~77

[12]侯庆春,韩蕊莲,韩仕锋.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1999,(5):11~14

[13]梁一民,李代谅,从心海.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1990,10(6):113~118

[14]杨文治,余存祖.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41~297

[15]竺可帧.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16]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J].干旱区研究,2006,23(4):627~631

[17]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62~65

[18]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图集[M].1990,45

[19]周晓红,赵景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J].干旱区研究,2005,22(1): 116~119

[20]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21]姚玉璧,李耀辉,王毅荣,张秀云,李耀邦,魏锋.黄土高原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202-208

[22]张雷明,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02,19(4):59~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