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的集体,其中有一面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鲜红旗帜——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的“穷棒子”社。它以勤俭创业的非凡业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当地党委很快批准了西铺村办社的要求,并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西铺社情复杂的情况,党委特别指示办社一定要注意坚决依靠雇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案例三:“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的集体,其中有一面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鲜红旗帜——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的“穷棒子”社。它以勤俭创业的非凡业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那是1952年初的时候,遵化县西铺村村民通过和邻近村的比较,发现办合作社的地方收成明显要好于自己,都纷纷要求办社。当地党委很快批准了西铺村办社的要求,并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西铺社情复杂的情况,党委特别指示办社一定要注意坚决依靠雇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很快地,支部成员按照上级指示,分头深入下去做群众工作。对那些暂时还不愿入社的农户,采取说服教育和耐心等待的态度,绝不强拉硬拽,而把贫下中农当作主要动员对象,凡是真心愿意入社的才吸收进来。经过几天的串联发动,报名入社的共有23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旧社会扛活、讨饭、当劳工的贫苦农民。1952年10月26日,西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全社230亩土地,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没有农具,也没有车辆。

西铺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讥笑新生的初级农业生产后合作社为“穷棒子社”,说什么“这群吃救济粮、领寒衣的骨干,凑在一块儿,早晚得穷得散架!”“浑水的泥鳅成不了龙!”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社主任王国藩在社员会上勉励大家:“有人讥笑我们是‘穷棒子’,我们就是‘穷棒子’,咱人穷志不穷,难不倒,穷不散!……咱只要发挥集体力量,把社办好,就自然听不到这种怪话了。”

有了雄心壮志,就有了迎战困难的勇气和办法。“穷棒子社”的社员打破了传统的旧习惯,变冬闲为冬忙,他们兵分两路:少部分壮劳力带领妇女老少做好春耕准备,三条驴腿不够用,就肩不离担,手不离锹,送粪、搂石、整地。以其余的壮劳力为主,组成一个19人的队伍,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在隆冬季节远出15公里外的王寺峪山上打柴,解决生产资料缺乏问题。他们在“没牛没马,从山上拉;没衣没米,从山上取”口号鼓舞下,吃的是稀粥白薯,穿的是开花棉衣,住的是透天草棚,十几个人合扯四条小被;有的人磨破了鞋,有的人扯破了衣,有的人碰伤了手脸,有的人甚至从坡上摔下来,但他们毫不畏缩,坚持苦干。20多天的战斗,凭着19双勤劳的手,打回4万多斤柴,卖得430多元。打柴换来的钱,全部用在了添置生产资料上面,根据社内的迫切需要,买了一头骡子、一头牛、19只羊、一辆铁轮车,还有一部分零星农具。从此,长峪山下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大搞生产的动人景象:社干部劳动干在前头,活计专拣重的干,社员你追我赶。送粪缺车,扁担结队挑上山;耕地缺人,人拉耠子翻开地;春播缺种,求亲靠友来凑集合作社终于适时种上了地。

“穷棒子社”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用事实对那些散布合作社要“穷散架”的人,作出了强有力地回答。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254斤,超过互助组上年平均产量将近一倍,粮食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留粮以后,平均每户分配的收入达190多元。老贫农王生摸着那些几乎没地方盛的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是走毛主席、共产党指引的路才得到的,这条路我是走定了!”

“穷棒子社”一年中巨大变化的事实,使西铺村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它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和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西铺党支部积极领导扩社工作,到1954年秋天扩充增加到148户,除一户住在偏远山沟外,凡能入社的全取得资格,实现了全村合作化。历史从这里又揭开新的一页。

——摘编自辽源市西安区档案局网站:《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思考讨论

1.西铺村办合作社过程中,党委为什么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这样一个政策?

2.如何认识毛泽东讲的“穷棒子”社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如何继承和发扬“穷棒子社”的艰苦奋斗精神?

案例评析

穷棒子社,也称穷棒子合作社、王国藩合作社。1952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在带头人王国藩的带动下,一个由二十三户贫雇农和三条驴腿组成的农业合作社。

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穷棒子社”成员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条件和基础。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可用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分析本案例时,不能只提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也应实事求是地指出: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只有把成功和失败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所走过的艰辛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