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同样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要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不仅必须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而且必须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曰阶级根源,即必须研究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所获得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虽然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的根源却深藏于物质的经济事实中,是完全有其根据可寻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同样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这一理论尽管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但它却不是专属于德国的现象,而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结果。我们分析它的时代背景,首先应着眼于十九世纪前半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早在十四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和生长。从十六世纪起,西欧主要国家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其国内实行分工协作的手工工场有了较广泛的发展。美洲的发现,饶过非洲的航路的开辟,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世界市场的扩大,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这就说明,资产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是非常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新的大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因此,以往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被突破。同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数千年来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对于人们眼界的限制,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可能达到全面的了解,从而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客观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内部就包含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资本主义特有的表现形式——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不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它还处于隐蔽状态,表现得很不明显,而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当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达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呈现全面高涨之时,这一矛盾才得以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认识。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尖锐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以人们无法准确预料的形式和程度充分表现了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企业的生产的高度组织性、统一性和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的无计划、无政府,因而无法实现统一管理之间的尖锐对立,它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形式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和全面对抗。这一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牟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的。这种生产的实际表现形式就是不顾一切地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拼命地挖掘生产潜力,采用一切可以得到的科学技术,从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商品;而资本家阶级用以加快生产的这一切方法又必然要同时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从而必然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榨,使工人群众有支付能力的要求相对地甚至绝对地缩小,买不起自己需要甚至迫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整个社会呈现出市场的扩张无法适应生产的扩张的全面紧张局面,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于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只能全面爆发。

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在以一种特别尖锐的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强大动力,逐步向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巨大桎梏演变。“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2)由此可见,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已经在为消灭自身的存在,否定自身的价值创造着最为深厚和牢固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固有的矛盾的逐步发展,预示着社会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

要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不仅必须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而且必须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曰阶级根源,即必须研究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所获得的发展。

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背负起自己的对立物——雇佣工人。没有雇佣工人,资本家就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只能走向灭亡,资产阶级就没有任何存在下去的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产生、形成,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和包买商发展成为现代资本家——资产者,行会帮工连同行会外的短工便相应地发展成为无产者。但是,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工业无产阶级,则具有特定的含义,即它只能是指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工业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工业工人的阶级。”(3)

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以至贫穷和困苦竟然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资本家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大幅度降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廉价雇用童工、女工以代替成年男工,拼命榨取工人的血汗,使得大多数工人挣扎在死亡线上。而且,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孕育成长的,早期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深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仅积极地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在革命过程中多次发动过本阶级的独立运动,如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派对私有制的批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拉德·温斯坦莱发动的“掘地派”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组织的平等派运动。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不久前才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几个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在工业发展开始后不久就已经表现出来,并经过了各种不同的阶段。其后,又出现了以罢工形式反对工厂主降低工资并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当时,工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造成灾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不是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还十分粗浅,仍然处于感性认识的较低级阶段,因而使得工人运动还处于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自为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由政治上要求改造封建专制状况的进步的革命阶级日益转变成为在政治上要求保持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反动阶级。而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不断加强,无产阶级的反抗运动也随之逐渐加剧。无产阶级开始在争取经济利益的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不掌握政治权力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善自己的悲惨处境。从19世纪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4)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无产阶级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法、英、德三国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充分说明在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争夺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结束的历史关头,无产阶级已经以自己的强大力量成为为争夺政治统治而英勇不屈地顽强战斗的第三个战士了。尽管这些运动在当时仍然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质,而且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先后不免于失败,但是,无产阶级显然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和消灭私有制的问题,并且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政党,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一切都充分说明,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和程度,工业无产阶级已经成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产生的必不可少的阶级根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还必须深入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思想理论背景。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5)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也是有其一定的思想资料作为思想理论背景或曰思想前提的。这些思想资料,除了前面所述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外,主要的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革命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也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它要求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但又无力行动,并且十分害怕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因此,精神领域的革命便只能先行一步,当时德国的哲学革命便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前导和探路者。这个革命由康德开始,他推翻了莱布尼茨—沃尔弗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继续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则最终完成了新的体系。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就是处于矛盾地位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的生动体现。其中,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思想表现得最为典型:他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向贵族的妥协、屈从,以及对人民、对革命的恐惧和憎恨;同时,他的辩证法则抽象地发展了被十八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忽视了的主体的能动的方面,表现出它的革命性,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的进步性。费尔巴哈作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代表,在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斗争中,重新举起了唯物主义的旗帜,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的哲学仍然具有两重性,其进步的和革命的方面就是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宗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其保守方面则是指它所包含的唯心史观和宗教伦理杂质。

德国哲学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辩证法思想,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就已经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其后,在费希特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包含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因素。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黑格尔,不仅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且第一个系统地以唯心主义形式阐发了辩证法的卓越思想。毛泽东指出,“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6)

尽管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始终是神秘的,但他确实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7)但是,黑格尔毕竟受到了他自己的有限的特定的知识范围的限制和约束,同时还受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同样有限的特定的知识范围的限制和约束,尤其是他还必须受到他所代表的不得不经常向封建贵族势力妥协、退让的德国资产阶级狭隘的眼界及其唯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限制和约束,因此,他把世界的真实联系完全歪曲了、颠倒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作为人类思想史上一个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哲学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无可挽回的流产,因为这一体系内部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势所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他把人类的历史看做一个发展、变化、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能通过发现所谓的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的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始终坚持说自己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这样一来,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就只能最后被他的僵死的、顽固不化的哲学体系窒息了,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恩格斯指出,“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8)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尽管形式始终是唯心的和抽象的,但他的思想却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相随的,相互平行的;事物的真实联系虽然被思辨的体系颠倒了,但实在的真实的内容却处处渗透在他的哲学中;世界必须符合于一定的思想体系,但是这种被迫符合的思想体系又只能是人类认识和思维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样,事情最终就只能发展到如此奇妙的地步,那就是,如果我们把事情顺过来,那么一切都可以变得十分简单,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显得极端神秘的辩证法规律,也就变得简单明了了。由此,我们便得到了一条走出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和方法。

在走出这个迷宫通往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做出了历史的贡献,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节省力量的“桥梁”。

19世纪30、40年代,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它的最大功绩是在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长期在德国居于统治地位后,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应有权威地位。费尔巴哈用这种哲学作武器,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当时,基督教思想是德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因此,费尔巴哈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批判这种宗教神学思想。他认为,人是有赖于自然界而生成的,人崇拜自然,把它当作自己生命的主宰,因此,人对神的崇拜实际上是人的自我崇拜的一种表现。同时,人们在崇拜自然时,又把自己的本质转移到这种非人的东西上面去了,从而使它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超人的存在,所以说神正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在费尔巴哈看来,上帝作为一个精神实体是不存在的。这显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他还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宗教神学的认识论根源,并且把对宗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方面。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是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就是:一、对黑格尔哲学没有采取辩证的分析的批判态度,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是黑格尔用于其体系的证明方法,他不懂得黑格尔在其概念辩证法中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现实世界的客观辩证法,因此只能将其简单地予以抛弃。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他不理解社会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虽然他肯定人可以直接地感触到客观事物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但他不懂得认识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获得的。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费尔巴哈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离开人的社会性,抽象地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和说明人的本质,不但极力鼓吹建立一个爱的宗教,还企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超阶级、超历史、到处适用、永远适用的道德基本原则。

总之,费尔巴哈虽然第一次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但由于上述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的特定局限,他依然不能从根本上制服这种哲学,并给予这种哲学一个科学的说明和评价。因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但是要注意,并不导致18世纪的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9)。这就从哲学思想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透彻地说明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从此前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特别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果没有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以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批判的改造,就不可能创立唯物史观,从而也就不可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但是,就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来讲,其中最主要的思想理论背景正是黑格尔哲学中所提供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这是因为,从哲学思想发展的总体来看,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一旧的哲学形态推进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实现从真正科学的历史的高度批判资本主义,其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是十分确定和基本具备了,这时所必须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前提就是辩证法思想。这一点,列宁讲得非常清楚,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10)毛泽东同志也曾明确地指出过,“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11)

恩格斯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条件时,曾经说过,“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12)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有了德国的辩证法,因此,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