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经济建设任务被列入苏维埃俄国最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过去的沙皇俄国是一个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尽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据1920年人口调查资料对居民识字状况所作的统计,仍有近70%的人是文盲。列宁曾就此感叹地说:“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现在还要进行多么繁重的工作,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1)列宁认为,不大力发展文化建设,要想把俄国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不可能的。他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2)
(一)文化建设是创建新社会的必然要求
列宁曾经对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的关系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苏维埃俄国的敌人和一些教条主义的书呆子,都一再宣称:布尔什维克想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培植社会主义是狂妄的事情。他们认为,应先发展文化,等有了高度文明的社会条件后,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否则就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列宁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论证了俄国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的特殊性,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而进行,这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完全可行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3)他还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④“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4)
列宁强调俄国的政治变革可以先于文化变革而进行,决不意味着轻视文化变革对社会主义社会创建的必要性,恰恰相反,他一直认为文化变革、文化建设对创建新社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他指出:“在伟大的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以后,要用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和经济上消化它们。我们已经面临这项任务了。”(5)这种“消化”就是要求在文化上和经济上也要进行变革,创建和发展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的经济、文化生活,以巩固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的成果。有人把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看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视开展文化建设为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列宁认为这是幼稚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在解决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的任务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已是另一类任务,即可称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6)。这个“小事情”实则是关乎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列宁强调说:“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7)
(二)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的是一个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生政权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而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就必须同时进行文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增强人们的科技和管理能力,从而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认为,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8)。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长期的工作来教育群众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9)。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来进行,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电气化。“电气化是我们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10)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有更高的文化和教育”(11)。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不识字的人实现不了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2)
1921年始,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俄国内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这对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列宁说:“我们所缺少的主要的东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3)列宁一再号召人们要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经济政策下争取经济建设的更大成绩。
(三)文化建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苏维埃政权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意志并维护其利益的新型民主政治的政权。但是,由于文化的落后性,严重地影响了苏维埃政权性质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文化的落后使广大工农群众不能参加国家的管理,列宁曾明确指出:“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知道,不是随便哪一个粗工和厨娘都能马上参加管理国家的”(14)。对此,列宁曾明确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15)。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现象就是,“说起来苏维埃机构是全体劳动者都可以参加的,做起来却远不是人人都能参加”(16)。列宁还进一步强调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17)因此,要建立真正人民民主的国家,必须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知政、参政和议政的能力。
列宁还指出,在苏维埃国家机关中,由于许多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差,也降低了国家机关的质量。一些工农出身的优秀分子,“他们倒是想给我们建立优秀的机关。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他们无法办到。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而做这件事情所必须的正是文化”(18)。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瞎忙蛮干胡乱指挥的现象,也不得不使一大批旧政府人员在新的国家机关中继续留任,导致官僚主义复活。列宁指出:“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19)。另外,还要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列宁认为:“要克服官僚主义,需要采取千百个措施,需要每个人都识字,每个人都有文化,每个人都参加工农检查院”(20)。
(四)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文化的发展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又是强大的推动力。列宁指出,当俄国还存在大量文盲的时候,就不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而好像是一个“半野蛮人的国家”(21)。当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进步发展的出路就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列宁把合作社的发展看做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合作社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提高。“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22)因此,要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让全体居民“文明”到能够了解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要使农民学会“做文明商人的本领”,培养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23)。
列宁还指出:发展教育,普及知识,都是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的重要手段;(24)只有提高工农群众的教育程度,才能“去掉肮脏、贫困、斑疹伤寒和各种疾病”(25)。列宁认为,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作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但是列宁对苏俄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像我国的人民群众这样关心真正的文化;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我国这样把文化问题提得这样深刻,这样彻底”(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