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环境美的特性

自然环境美的特性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按其内涵的主要成分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物,社会环境中的主体是社会物。将自然作为环境,就意味着它与人相关。环境与人既分又合,分则环境与人处对立的位置,合则环境与人实现为高度的统一。人与环境的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自然环境美的特殊性。环境是具体的环境,人也是具体的人。无数个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美的特性_环境美学

第三节 自然环境美的特性

有两个概念:“自然”与“自然环境”,我们仍需要做一些辨析。“自然”与“人”相对,是一般性的概念。“自然”概念可以分成两种:一为哲学概念,完全是抽象的,与它相对的,是完全抽象的“人”;二为实体性的概念,它不完全是抽象的,只是具有抽象性,它指“自然界”,与它相对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环境”指人生存发展的场所,它的重要性质是与人的不可分离性,离开人无所谓环境,只要是人就必然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环境按其内涵的主要成分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物,社会环境中的主体是社会物。说是主体,就是说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环境中有社会的内涵,社会环境中亦有自然的内涵。“自然”总是与“人”相对而言的;而“自然环境”总是与“人”相关而言的。

将自然作为环境,就意味着它与人相关。这种相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与力量之源,也就是说,是环境造就了人、成就了人;第二,环境是人生活的场所,安身的空间;第三,环境是人的活动对象、生产的对象;第四,环境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根本力量。这四种关系,分别说明环境对人的四种性质:本源性、依托性、对象性、制约性。

这种关系体现人与环境的双向作用:人作用于环境,环境作用于人;环境成就人,环境也毁灭人;人成就环境,人也毁灭环境。环境与人既分又合,分则环境与人处对立的位置,合则环境与人实现为高度的统一。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人,人参与创造环境,环境参与创造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说,相互参与是环境与人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概括言之可以说成“交融互成”。中国哲学说“人与天地参”,这“参”既可理解成“三”,意为人与天地三足鼎立,又可以理解成人与天地相互参与,共同造就世界。人与环境的这种交融互成的关系,从时空两个方面展开,既展现为实际的活动,又展现为历史的延续。

人与环境的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自然环境美的特殊性。我们一般说的自然美,是以艺术美和人的美作为参照系的,虽然我们也谈到了它与人的关系,但是,我们并没有将这种关系在环境这个意义上展开。环境作为人的生命之本、生存之所、生活之源,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人的居住,其次才考虑它是不是优秀的观赏对象。

当环境成为审美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还不能不考虑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与活动范围。这样,只有环境中的一部分因素才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这部分因素是显性的,体现在人们的感觉范围之内,而那些非显性的因素也许对于别的视角来说十分重要,但环境美的维度则只能变得不太重要,或者成为显性因素背后的东西。

综合以上对环境及环境美的认识,笔者认为自然环境美具有如下重要特性:

(一)具体的对象性

对象性,意思是说自然环境美必须有一个欣赏它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不能是抽象意义的人,抽象意义上的自然成为人的对象,与环境美学没有关系,环境美学说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也就是说,当我们说到某一环境时,总是有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在。环境是具体的环境,人也是具体的人。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哲学意义上的环境、科学意义上的环境和美学意义上的环境做一个区分。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是抽象的环境,哲学意义上讲的环境与人的关系,其人是人类,不是具体的人群。哲学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抽象的,没有特指性。科学意义上的环境是具体的,但这具体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地球、大气以及能作用、影响地球的其他星体均是人的环境,这里说的人,是人类;小而言之,是人生活的场所,包括自然的状况、社会的状况,这里说的人是具体的个人乃至一群人。美学意义上的环境,与上面说的两种环境均有关系。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必须是具体环境,而且是某些人的具体环境。环境的大小只能以人的审美感受范围而定。此刻当我坐在房间打字的时候,透过窗户,我所看到的树林、天空、屋宇,我所感受到的阳光,呼吸的空气,听到的小鸟的鸣叫……这些就是我的自然环境,也是我的审美对象,我所感受到的自然环境美就来自我与这个小天地的情感性交流之中。有人说,这样的环境不是太小了吗?是的,是很小,但是,须知,虽然作为我的审美对象的自然环境很具体,也不大,但是对于活动着的我来说,那环境并不小。可以说我感受所及则为环境所至。审美的环境具有强烈的感受性,离开感受,没有审美,也就没有审美环境,但是,环境还是存在。按照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程度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其中最近的是感性层次,而且是主体可接受的层次。比如,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首先进入的也许是机场、车站、码头。目光所及,我们所看到的天空、树木、房屋,所呼吸到的空气就是我们最切身的可感受到的环境。成为审美对象的环境只能是这部分的环境。当然,我们不会停留在最初进入此城市的机场、车站、码头,我们会逐步进入到城市的其他地方,于是我们的审美视野得以扩大。审美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但审美主体永远只会在一个环节上做审美,此前的审美经验对于他只能成为一种回忆,并影响着新的审美意象的生成;此后的审美只能作为一种期盼,作为一种预设的想象而存在。作为环境的自然,其审美规则与此完全一样。

自然环境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属于欣赏它的主体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总是对具体的审美主体而言。就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说,我们所讨论的自然环境美是具体的美,但是,审美活动虽然是具体的,它所包含的规律性必然涉及影响具体环境的诸多因素,而且这种规律性不只是适应于此处的审美,也适应于别的地方的审美,也就是说,主宰具体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普遍的,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审美活动去透视它内在的更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当下具体的审美活动。这样,具体的对象性就可能走向抽象的对象性。地球上的人类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他们各自有自己当下具体的环境,但是,我们同属于一个地球,因此,我们又有一个共同的自然环境。无数个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

(二)实体的精神性

自然环境美存在于自然环境与人的交流之中,人是实体性的存在,环境也是实体性的存在,自然环境美虽然具有精神性,但这精神是寄寓在两个实体关系之间的。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及自然环境美有区别。艺术美,它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与欣赏者或创作者的情感交流之间,但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不是现实的实际存在,而是虚幻的存在,画家画在画上的“小桥流水人家”并不等于现实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从画上传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信息就带有虚幻性。从画上传达出来的“小桥流水人家”信息所感受到的美与从现实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感受到的美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可以沉浸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中而忘记现实,恍惚中似是步过了小桥,进入了人家,但那只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而且恍惚中的感受不可能真切。而如果真的让你进入实际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完全不同了。你不是凭想象在精神上沉浸于那种境界,而是身体与精神一起感受着这种境界,这境界对于你来说,是实际的、具体的,因而你的感受是真切的,这种真切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你离开这个地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有替代作用,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可以去欣赏大海的画。大海的画可以作为大海的替代品[32],然而看过大海的人都明白,实地看大海所获得的感受与看大海的画所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美的丰富性、变异性、真切性,远不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所能比拟的。当然,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艺术也有自然山水不可替代之处,这就是它的人文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必然会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渗透进作品,从而让作品表现出自然山水没有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我们且不去讨论自然环境美与艺术美的高下,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却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环境美与社会生活美也是不同的,社会生活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伦理风尚的美,严格地说,它不是美,因为它通常不表现为一种景观,而表现为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精神性的成分很重。当然,这种精神性的东西,也体现在实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但这种交往并不凝定下来,成为一种景观,因此,无法当做景观来欣赏,往往是事情结束就没有了,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只是回忆。而如果拍照,它又成为了艺术品或者新闻作品,其品格与原生态的社会生活有所区别。自然环境美,尽管因各种自然因素如阳光、空气、雨雾的原因,也会发生变化,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固定的,可以作为欣赏对象,就这一点来说,它更像是画。

(三)空间的稳定性与时间的变易性

自然环境美作为实体性的存在,它立足在地球上,在空间上难以移动,虽然也有好事者将某地的风景复制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实际上也只是相似罢了,它不能等同于原来的风景。这与艺术品有很大的不同,艺术品是可以搬移的,搬移以后,只要不损坏,它的审美性质不会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美就整体来说,也是不可移动的,但是,它的某些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主体整体地搬迁,比如,一个村落的搬迁、一个家族的大迁徙,有可能随之移动。

自然环境的空间不可搬迁,它是相对稳定的,它的美也只能局限于这个空间,你要欣赏广西北海市著名的海滩——银滩的美,只能到北海市去,你去别的海滩虽然也能欣赏到海滩的美,但那不是北海银滩的美。众所周知,威尼斯的水城是极具魅力的,不少地方仿制这座水城,但是,只要去过威尼斯的游客都知道,威尼斯的魅力是无法仿制的。

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相对固定,在时间上却是随着地球的运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而艺术作品虽然它的载体难免随着时间老化,但艺术作品的内容却是经久不变的,特别是文字类作品。黑格尔认为:“个别的有生命的自然事物总不免转变消逝,在外形方面显得不稳定,而艺术作品却是经久的。”[33]

自然环境的变易有一定的规律性,昼夜、季节、晴雨是调控自然环境美变化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季节比较地为人注重。自然环境具有强烈的季节性,这也使得自然环境美呈现出更多的丰富性来。同是观山,季节不同,山的美就不同。“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34]同是赏云,季节不同,云的美也就不同。“春云如白鹤,其体闲逸,和而舒畅也;夏云如奇峰,其势阴郁,浓淡逮而无定也;秋云如轻浪飘零,或若兜罗之状,廓静而清明;冬云澄墨惨翳,亦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35]同是赏湖,季节不同,西湖给人的美也不同。春天的西湖:“湖山佳处那些儿,恰到轻寒微雨时。东风懒倦催春事,嗔垂杨袅绿丝,海棠花偷抹胭脂。任吴岫眉尖恨,厌钱塘江上词,是个妒色的西施。”夏天的西湖:“朱帘画舫那人儿,林影荷香雨霁时。樽前歌舞多才思,紫云英琼树枝,对波光山色参差。切香脆江瑶脍,擘轻红新荔枝,是个好客的西施。”冬天的西湖:“苏堤鞭影半痕儿,常记吴山月上时。闪寻灵鹫西岩寺,冷泉亭偏费诗,看烟鬟尘外丰姿。染绛绡裁霜叶,酿清香飘桂子,是个百巧的西施。”冬天的西湖:“梅梢雪霁月芽儿,点破湖烟雪落时。朝来亭树琼瑶似,笑渔蓑学鹭鸶,照歌台玉镜冰姿。谁僝僽鸱夷子,也新添两鬓丝。是个淡净的西施。”[36]四季就如一个魔术师,不断地变换着西湖的美景。

苏州园林之所以是我国园林的精品,是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不仅考虑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而且考虑到自然环境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以及门窗栏干大多用天然漆,再加上粉墙黛瓦,把园林建筑做得淡雅至极。苏州园林建筑的颜色与草木相合,春天花开之时,显得花儿明艳照人,冬天花落之时,与草木一同归于静寂。苏州园林之美在于它不压四季,而是邀请四季到苏州园林轮流表演,从而使苏州园林之美的多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传统民居大多是粉墙黛瓦、朴素至极,但是传统民居大多选择在青山绿水间。人们选择居住在一个绿树环抱、小溪潺潺的环境里,是因为这样的环境由于自然的加入会丰富人们的居住生活。花开花落,黄叶飞舞,桂子飘香,金橘累累,大自然的变化不断地带给人一种惊异感,从而突破人工环境所带给人的单调乏味。枕山环水是古村落最理想的选址原则。走进中国古村镇,就如同徜徉在自然的怀里。南浔之美不仅在它高高的风火墙,更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小莲庄。初夏,小荷尖尖;盛夏,绿荷一片;秋冬,雨打残荷……小莲庄的美是变化的、多样的。

自然环境美的空间稳定性与时间变易性使得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上有特别的优越之处。因为空间固定,它具有不可移易性,它的审美在宏观上具有恒定性、永久性,而它的时间变易性又使它的审美在微观上具有非恒定性、变易性,两者结合,使自然环境显示出它的特殊性。

(四)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美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整体性可理解成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是说自然环境中的任何自然物,它的美都依赖于其他物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细分成若干种:或为因果关系,或为显隐关系,或为相生关系,或为相彰关系,或为承续关系……宋代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37]

如果仅就自然物来说,它的美可以是孤立的,如果单独地评价玫瑰花的美,不在乎它置于何处,但如果玫瑰花作为环境美的组成部分,它的美就关涉与之相关的事物了。任何放置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体环境的美,自然也会影响到作为环境美一部分的玫瑰花的美。

自然环境美因为它不像艺术美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此一环境与彼一环境是相连的,因此,它的美不仅具有此一环境内诸多事物的内在相关性,而且它对于外在环境的事物具有发散性。这样,当我们登上高山,纵目远眺,视线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时,似乎此一视界是我们的环境了,其实不然,我们心灵之眼突破视野的局限,伸向无限。正如中国古典诗词所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然环境美不是一种个体化的美,它是一种依存性的美,或者说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所以,当我们构筑身边的自然环境时,不能孤立地美化某个对象,把某个对象的美视为整个环境的美;相反,应把各个对象放入整个环境中来思考、来美化。比如在美化居住环境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的美化,只有当房舍与周边的环境相得益彰时,美的自然环境才会出现。传统的理想居住环境以田园山水、青山绿野为背景,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旨归。《宅经》中写道:“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仍为上吉”。《宅经》表达了一种与自然相谐的传统居住环境,这种居住环境将房舍与山、草、木视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整体。中国园林之所以被称为理想居住之所,是因为中国园林的居住环境是美的,在那里,建筑、山水、花木为一体。中国园林十分注重建筑、山水、花木的总体性渗透布局,注重建筑、山水、花木的景区性渗透组合,注重建筑、山水、花木的园林化渗透处理,形成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渗透统一的环境。

(五)功能性

自然中的任何一个物种,它的色彩、它的造型都是有用的。自然物的美离不开它的功利性,飞鸟都有流线型或纺锤型的优美体型、紧贴全身而油光闪亮的羽毛、对称而均衡的双翼。这些,我们认为很美,但大自然在造就飞鸟这种形状时,却完全是出于功利的需要,须知,鸟的这样一种形状与它的生存关系极大。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当数非洲猎豹,它的时速最快可达到110公里。奔跑中的猎豹整个身体呈现出美丽的流线型,只有当它的身体在奔跑中呈现出美丽的流线型时,它的速度才达到一个高度,才能为它获得猎物提供保障。

蝴蝶、果蝶翅膀上的眼睛图案使蝴蝶看起来更加美丽神奇,但这两只“眼睛”不是为了炫耀美丽,而是为了吓唬天敌——小鸟。一旦小鸟来临,这两只酷似猫头鹰的眼睛就亮出来,把小鸟吓得掉头就跑。萤火虫的亮光装点了夏日的夜空,但是萤火虫的亮光也是它用来宣传自己的广告。正是利用一闪一闪的温柔亮光,萤火虫为自己吸引来了食物。蜘蛛的起居室——蜘蛛网透明而美丽,但蜘蛛织这张网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作为捕食器来抓获猎物的。雄性孔雀的尾部羽毛既长且色彩美丽,开屏时如一把巨大而绚丽的扇子。虽然这把“扇子”有吸引雌孔雀的作用,但是它也是威吓其他动物的武器。

在浩瀚的大海里,有一群群玲珑剔透、像一把把小伞、柔弱而美丽的生物——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飘飘悠悠,拖着透明的、长长的丝线,美丽极了。但是,你可千万不能触摸这些如丝的长须。因为水母大多有毒,被它们的触须蹭一下,身上就会留下可怕的伤痕。有些水母甚至比眼镜蛇还毒,像澳大利亚的“海黄蜂”,如果被它的触手蹭一下后,2分钟内,人的器官就会功能衰竭。

今天我们看作为美的自然物的某些性状,全都是有用的,功用先于审美,不仅于人类社会是一条铁的规律,于自然界也是铁的规律。尽管所有的美就其源头来看,都无一例外,都与功利相联系,但是,当人成为人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关系,也不就不止一种功利的关系,还有一种超越功利的纯审美的关系,当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事物时,他无须将功利摆在第一位。功利的标准与审美的标准也不都完全一致。

人们对艺术美、自然美欣赏时,经常将功利悬置起来,只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欣赏之。但是,对自然环境美的欣赏有些特别,如果这环境只是人们旅游的对象,还是可以将它当做自然美、艺术美来欣赏,无须在意它的功利性,但如果这环境是人们的居住环境,那么人们是不可能不将功利摆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必然会首先想到这个地方是不是宜居,然后才考虑是不是乐居。宜居是善,乐居是美,美在善之后,又化善为美。

最佳的环境,是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也就是说,这环境既是适合于人居住的,又是美的。人们喜欢在居所周围种花种草,这不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且也是出于实用的需要。栽种银杏不仅是因为银杏树叶美,而且是因为银杏有益于健康;栽种榆树不仅是因为榆树枝叶繁茂,而且也是因为它能吸附烟尘,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人们常植竹于宅前屋后,不仅因为竹子中通外直、修长优美,而且因为竹笋可食、竹具可用、竹林凉爽;人们种“爬墙虎”,不仅是为了美化,更是为了减少墙壁吸收太阳辐射。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居住模式看成理想的居住环境,认为这种居住环境有利于“气”的聚集,有利于“生”。从科学角度解析,这是有道理的,背山,有助于阻挡冬日寒流;而面水,则有利于居民生活。当然,这样一种环境也极具欣赏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样有山有水的环境当然是美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