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邓小平同志论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5.1.2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各种管理制度的总和。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个阶段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模式,在苏联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我国也毫不例外。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来指挥经济活动和调节资源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为;国家实行直接的集中管理和经营,企业、单位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往往把整个经济搞死,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5)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论述,全面概括了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和主要弊端。

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自身固有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进行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替。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以计划调节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把计划和市场看做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十三大后,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市场经济的人越来越多。1988年初,广州经济社会研究中心提出来的《关于广东、广州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指出,“广东、广州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6)1990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以邓小平同志论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最终确立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性。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资源进行配置,根据市场的变动来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比例。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独立承担市场风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主要以指导性计划来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四是经营管理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五是社会保障制度化。市场竞争会拉大贫富差距,为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但是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通过各种手段兼顾效率和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调控方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起来、甚至对立起来。

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具体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其中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认识,这又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和完善。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