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媒介与现代美学的新视域

新媒介与现代美学的新视域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艺术与美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媒介及其变化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新的媒介如电子与互联网,无论是对于艺术的传播,还是对于美学话语的重新建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机械复制的纸质报刊是在19世纪出现的,作为电子媒介的广播与电视,则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其实,新媒介在时间上是相对的。万维网的正式公开使用是在1992年,从此它就成为人们访问互联网资源最流行的手段。

现代艺术与美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媒介及其变化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新的媒介如电子与互联网,无论是对于艺术的传播,还是对于美学话语的重新建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对艺术与美的理解与把握,也总是与特定的媒介分不开的。

广义而言,自然界中任何使两种事物发生联系的中介,都可以称为媒介。在此媒介指信息传递的载体、中介物,也是一种传递的工具或技术手段。传播媒介通常指承载信息传递的各种物质形态,包括文字、印刷品、通信技术手段及器材,还包括电波、光波、声波与磁能等。根据媒介的不同,一般把人类的传播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与电子传播时代等,人类传播媒介的演变进程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态势。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人类开始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最初只是一种将声音与人、物相联系的符号,后来成为了一种抽象的能力,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声音符号系统。到了20世纪,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方式。

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口语相比,文字更易于保存,能传递到更遥远的地方。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

媒介的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与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它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之后,人类的艺术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对此,本雅明认为,正是机械复制把艺术作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

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艺术的生产方式、审美趣味、欣赏态度都因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人们的审美活动与艺术经验的传播变得更为快捷。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的生产与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子媒介如无线电广播、电视机等使艺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电视等电子媒介可以更好地实现物质形体在不同维度中的转化,“比方说,超现实主义就梦想过这类转化,却只能实现得相当初步,而且显得笨拙。相反电子形象的操作不但显得优雅从容,而且有一种想当然的自如”[10]。这不仅是空间距离与速度上的突破,而且还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与影像信息系统,从而使艺术与审美经验的传承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得以实现。

互联网时代更使艺术与审美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大众媒介一般指报刊、广播与电视等,而互联网则是不同于一般传媒的新媒介。可机械复制的纸质报刊是在19世纪出现的,作为电子媒介的广播与电视,则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作为新媒介的电脑与互联网,在艺术与审美经验的传播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艺术传播的现实性而言,艺术向公众的展示主要通过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艺术拍卖场等,这些传播方式在西方已有了悠久的历史。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可分为成品艺术、演示艺术与信息艺术。成品艺术指一种具有感性审美指向的作品,如绘画、建筑与工艺品等。演示艺术指表演性、展示类的艺术作品。信息艺术则指直接运用现代技术设备传递审美信息的艺术类型,如广播、电影、电视、电脑与网络等。

电脑与互联网克服了一般的大众传媒与现实的设施媒介的缺陷,开辟了艺术传播的广阔前景。在艺术的创造与制作上,也有了崭新的特点。个人多媒体电脑的产生是电脑成为艺术传播媒介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使个人电脑由过去的算术运算和文字信息处理发展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器。

在艺术表现方面,电与电子具有广泛的作用。1983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大规模的“电艺术”展览,就20世纪初以来电与电子在各个艺术类型中的运用进行了回顾。个人电脑表现出了作为艺术媒介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媒介的优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纸质媒介成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媒介,人们甚至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从事文学、美术与音乐的创作。同时,电脑还将各种艺术样式组合成多媒体视听艺术形态。

电脑的多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如1977年美国的科幻影片《星球大战》率先引入了电脑动画技术,从而营造出一幅幅遥远而又神奇的太空银河系景观。1995年,美国摄制的电影《玩具总动员》,实现了完全由电脑三维动画图像制作的虚拟视听艺术。在这里,“多媒体的手段和讯息将会集科技和艺术成就于一身,其背后的推动力将是人们对消费性产品的需求”[11]

电脑可以非常方便地复制、拼贴、储存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现有了崭新的特点,电脑奇迹般地改变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习惯,包括艺术的构思,以及质料、符号与技法的运用。作为网络传播的通道,因特网为艺术的传播打开了全球化的渠道,进而实现了交互、即时、多元、虚拟与自由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与多媒体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方面。其实,新媒介在时间上是相对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无线电广播、40年代出现的电视,相对于当时的报纸等,曾经也都是新媒介。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不久被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又称为因特网)由此产生,其功能是为个人电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输送、远程登录等信息服务。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首先推出了万维网(www)的概念。

万维网的正式公开使用是在1992年,从此它就成为人们访问互联网资源最流行的手段。它将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以超文本标记语言设计的网页和良好的交互式图形界面,方便用户在因特网上搜索与浏览各种多媒体信息。作为网络传播的中继媒介,网站为艺术作品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与超文本链接等的中转站。

传统的大众媒体上网后,采用独立域名,建设并运行独立网站,开发使用多媒体信息、网络交互功能、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建立多版本、多语种与多站点的网站。网络的出现既可以兼容印刷传媒与广播电视传播的直观、动感的声画特征,还可以克服传统媒介之不足。同时,网络的优越性在于其传播的极大的广泛性,它既存在着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的传播,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个人化的艺术传播方式。

个人在网站上可以公布自己的艺术作品,这种公布的机会与他人是均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从而每个艺术创作者均可以上传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创作人,可以与其他人开展作品的交流,以及艺术经验的传播与共享。艺术的网上传播还具有互动的特性,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受众的信息反馈同样是重要的。

有了互联网以后,开放的不仅仅是可以交流一般经验,还敞开了艺术作品本身。在以往的艺术传播中,不仅仅传播者与受传者,还有创作者与受众的角色是不能调换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完成品。但网络中的作品却可以是未完成的,还可以对之进行修改,甚至公众都可以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20世纪初,西方就出现了主要收藏现代作品的新型博物馆即艺术博物馆。1929年,美国纽约的一家艺术博物馆,因举办了一场现代派艺术作品的展览,而取名为现代美术馆。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写作,还是美术与音乐的创作或欣赏,网络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传播使得艺术越来越趋于平民化、生活化,使各种艺术走进了家庭,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种角落与层面。

在过去,艺术的欣赏似乎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更不用说艺术创作了。到了20世纪的网络时代,艺术的欣赏极为方便,同时艺术的创作也似乎变得更加简单。各种电脑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绘画、作曲和影视的创作等都成为更为方便的事情。例如,“在可以复制的电影和录像艺术中,独特性、永久性和超越性(经过艺术家主观性改造之后的媒介)看来已经不可挽回地让位于多样性、暂时性和无个性特征”[12]

如果将设施媒介称为艺术传播的现实媒介的话,那么网络媒介就是一种艺术传播的虚拟媒介。在艺术的传播方面,网络技术克服了先前的各种媒介的局限,对于所传播的一切艺术都一视同仁。文学、绘画与音乐等各种艺术门类,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充分的表现,而不再有等级之分。正因为如此,无论在创作、欣赏,还是在传播上,电脑与网络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就开始运用计算机从事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8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艺术创作软件得以开发,以交互性为特点的计算机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计算机艺术开始向网络艺术迁移,可以说网络艺术是计算机艺术发展的高级形式。网络媒介以其虚拟性、交互性、有选择性、无时限性、无地域性与便捷性等优势,为传统艺术与网络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