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其否定性构成了精神不断超越自身而达到概念,从而使得黑格尔哲学具有巨大的历史感。黑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要达到的既不是用常识也不是用知性的眼光去实证地看世界,而是要给世人展现一个整全的世界。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不能被解读成认识论哲学,而是存在论哲学。[17]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还体现在“实体即主体”这个命题中。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定性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正是其否定性构成了精神不断超越自身而达到概念,从而使得黑格尔哲学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从人的生成角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黑格尔辩证法历史性的影响。

精神是《精神现象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整本书就是精神的自我展开过程,在康德那里现象界和本体界的二分,在黑格尔看来是由精神异化为两个这样的世界。但是如果把精神读成第一人称的话,就很容易把黑格尔哲学读成认识论哲学,这样的解读角度无法理解黑格尔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二元论哲学的批判,也无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以认同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为前提的,只是在黑格尔那里“还只是为历史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从而“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10]。那什么是为马克思所认同的黑格尔的历史观呢?简单说来就是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精神自在地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从实体到主体、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程。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本体是不可认识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现象就是本质,现象不过是精神自我的外化。康德哲学是典型的把自我与对象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黑格尔尤其看不上这种把无知作为良知的表现,但是黑格尔也承认知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知性是一切势力中最惊人的和最伟大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势力”[11]。不过知性因为只是囿于自己的范围内作分析,并不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所以“它就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因而是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关系”[12]。黑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要达到的既不是用常识也不是用知性的眼光去实证地看世界,而是要给世人展现一个整全的世界。

什么是整全的世界呢?整全的世界的对立面就是我们上述讲的分裂的世界,本质永远是在彼岸出现的,我们说康德虽然认为人不能认识本体,但是他在第三批判中还是努力弥合这个分裂,然而由于物自体始终是一个先验的预设,从而这个努力也就是不成功的。到费希特那里,物自体转变为自我可以设定的非我。而谢林仍然不满意于这种解决方式,转为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克朗罗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演进做了这样的概括:“在康德那里,思想自身回到自身,以便在自身中,即自我中找到世界的根据。在费希特那里,思想在自我的根据上发现了上帝。在谢林那里,思想倾向于掠过自我在世界中直接寻找上帝。在黑格尔那里,思想终于要透过绝对的或神性的自我去建造这个世界。”[13]黑格尔显然不满意于谢林的同一哲学,因为精神要达到绝对知识是一个外化自己、否定自己、要经过艰苦的劳作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表达出来的巨大的历史感。在达到绝对知识之前,黑格尔告诫我们要有耐心:“这部《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形成过程。最初的知识或直接的精神,是没有精神的东西,是感性的意识。为了成为真正的知识,或者说,为了产生科学的因素,产生科学的纯粹概念,最初的知识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长的道路。——这条形成的道路,犹如在它的内容以及在它表现的各种形态上所将展示出来的那样,将不是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引导不科学的意识使之进入科学的那样一种科学入门;它也将不是对科学基础的一种说明;当然更不是一种像手枪发射那样突如其来的兴奋之情:一开始就直接与绝对知识打交道,对于其他观点认为只宣布一律不加理睬就算已经清算了。”[14]黑格尔在这里批评了谢林的同一哲学,绝对知识是对各个环节的否定之后才能达到的,但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黑格尔继而又说:“科学既要描述这种形成运动的发展经过及其必然性,又要描述那种已经沉淀而为精神的环节和财产的东西所呈现的形态。目标在于使精神洞悉知识究竟是什么。没有耐心就会盼望不可能的事,即盼望不以手段而达取目的。要有耐心,一方面,这是说,必须忍耐这条道路的辽远,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这是说,必须在每个环节那里都作逗留,因为每个环节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或者说,只有当全体是在这种规定性的独特性下加以考察时,每个环节才算是得到了充分的或绝对的考察。”[15]也就是说要达到绝对精神,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从事物自身去说明事物,而不是从事物之外的特性去对待事物,这个过程是没有捷径的,但是黑格尔又说,这个过程也没有那么艰巨,因为“一切都是自在地已经完成了的[史实],内容已经不是现实性,而是被扬弃为可能性了的现实性,或被克服了的直接性;[旧的]形态已经变成了形态的缩影,变成了简单的思想规定。内容既然已经是一种在思想中的东西,所以就是实体的财富;个体不再需要把具体存在转化为自在存在的形式,而仅只需要把已经呈现于记忆中的自在存在——既不只是原始的,也不是沉没于具体存在中的自在存在——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形式”[16]。这里黑格尔说的一切都是自在地已经完成了的史实,也是黑格尔说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的含义,也就是说,精神在它的各环节的辩证展开并不是意识自身的辩证发展,而是世界本身就是辩证的已经展开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地把这个现象描述出来,当然黑格尔是要用概念来表达出来。这也是黑格尔去世后,老年黑格尔派所继承的东西,即认为只要达到对生活的概念的把握就可以了。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不能被解读成认识论哲学,而是存在论哲学。也因此科耶夫有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他认为黑格尔的方法不是辩证的,而是直观的和描述的:“在黑格尔看来,作为哲学的这种观念辩证法之所以能产生,仅仅是因为它是关于存在的实在的辩证法的一种反映。”[17]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还体现在“实体即主体”这个命题中。“真理只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或者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是最高贵的概念,是新时代及其宗教的概念。唯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精神的东西是本质或自在而存在着的东西,——自身关系着的和规定了的东西,他在和自为存在——并且它是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性中仍然停留于其自身的东西;——或者说,它是自在而自为。——但它首先只对我们而言或自在地是这个自在而自为的存在,它是精神的实体。”[18]黑格尔这里指出真理是一个大全,真理的“体系”意指世界的整体。实体也就是绝对,它不是斯宾诺莎的死的不动的大全,而是自身运动的大全;主体不是笛卡尔的认识主体,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而本身就是事物的辩证结构。因此“实体即主体”也就是“绝对即精神”的意思。因而这里的关键还是精神,所以黑格尔认为精神是“最高贵的”。但这里仍然要避免知性思维方式的理解,黑格尔说,精神首先要对我们成为自在自为的,最后要对它自己也是自在自为的。因为精神不是人,所以精神要先对人显现为自在自为的,然后对自己来说是自在自为的,但问题是精神作为绝对,人不可能比精神知道的还多,那么人就不可能比精神先知道。一旦这样想的时候,就又陷入了知性的思维方式,没有把绝对看作是一个大全,绝对是大全就是说绝对是包括人的,人认识真理就是绝对自己的展开过程。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是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应战,实体和主体不是二元对立的。黑格尔认为:“如果说,当意识把客观事物理解为与它自己对立,并把自己理解为与客观事物对立的时候,意识所处的立足点是科学的对立:在这个科学的对立中意识只知道自己在其自身,这毋宁是完全丧失了精神;那么反过来说,科学的因素乃是意识的一个辽远的彼岸:在这辽远的彼岸里意识不再占有它自己。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在对方看起来就是真理的颠倒。”[19]

总的说来,康德哲学已经确立了对象是为我而存在的对象,黑格尔把它贯彻到底,不管是现象还是物自体,都是对我而存在的,这样也就取消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差别,变成大全的实体,为我而存在的实体就是主体。这一运动的手段就是精神的否定性,“精神所以是这种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就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而这种魔力也就是上面称之为主体的那种东西;主体当它赋予在自己的因素里的规定性以具体存在时,就扬弃了抽象的、也就是说仅只一般地存在着的直接性,而这样一来它就成了真正的实体,成了存在,或者说,成了身外别无中介而自身就是中介的那种直接性”[20]。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影响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对人的产生过程的认识以及对共产主义的看法。在这里费尔巴哈的理论却退而求其次了。马克思在顺着费尔巴哈的逻辑解读黑格尔的时候却察觉到黑格尔哲学的巨大的历史感,因此他要去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