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组织意识形态风险点

社会组织意识形态风险点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阿尔都塞认为是意识形态拜物教。意识形态具有渗透一切认识的职能,因而成为普遍者。而阿尔都塞不诉诸于价值追求,因为价值作为想象性的设想往往容易被意识形态化,阿尔都塞诉诸于认识作用的真正展开,诉诸于面向社会历史的真实,以在意识形态揭示中找到科学。这就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存在原因与特点。因此,个人与社会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关系有两层涵义:一者为虚假意识的真实统治,二者为科学的统治。

3.5.2 个人与社会:“意识形态拜物教”

这儿的社会不是市民社会,也不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因为阿尔都塞研究的社会不带有价值偏向——无论是偶然的利益关联的利益主义的个人,还是人与自然矛盾真正和解的、本质的全面和社会化实现的人。社会机体的作用机制是社会理论的真正研究对象,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阿尔都塞认为是意识形态拜物教。“产生这种‘社会作用’的机制只有在机制的一切作用表现出来,直至表现为构成个人同作为社会的社会之间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具体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拜物教作用时,才能够完成。在意识形态拜物教的作用中,人们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计划、行动、行为和作用是社会的。”[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怎么成了意识形态拜物教了,即仅仅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了呢?难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首先是创造和被创造,被制约和制约的实践关系吗?个人与社会难道不是认识主客二分之前的融合一体的同一个世界,在这同一个世界中,实践刻画了二者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对个人进行一下说明。在阿尔都塞看来,个人仅仅是角色的物质承担者,并不是西方哲学传统意义上的作为强主体的能动者——万物皆备于我,而是弱主体的承载者——有认识能力或者说自我之残余的社会职能承载者。

首先,个人作为弱主体的承载者却往往以意识形态召唤出的主体面目示人,而对社会的理解可能被历史主义化为历史结果,从而导致对社会的平面空间的意识形态理解。在这个平面空间中,主体是意识形态的主体,以其虚假的或非本真的能动性去创造、改变平面的社会,这种创造、实践首先以意识形态同谋为基础,因此它实际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

其次,社会的真正主体不是个人,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系,而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中,各种实践通过其各自的结构的生产形成总体的结构,从而组成社会的总面貌。因此社会是无主体——抽象的个人主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结构的复杂生产,或者换句话说,社会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主体与客体,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因为个人的作用仅仅能被意识形态加以抽象地思考,在此基础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结成了一体:个人是意识形态思考的抽象产物,社会是意识形态思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本实践之一”[2],因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以意识形态为连接点,从而成为意识形态拜物教。

由于个人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抽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必然处于意识形态拜物教之中,那么这种意识形态拜物教有哪些特点呢?“拜物教”此词明显是阿尔都塞从马克思那里借用过来的,由于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拜物教的特点缺乏直接正面的论述,而马克思的金钱、货币拜物教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拜物教之间有相同的特点,因此我试图通过比较,从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来阐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拜物教的特点。

首先,货币、金钱之所以成为拜物教,因为它们可以购买一切,因而被人想象为万能之物。当然,货币还只是“有形的神明”,而意识形态则是“无形的神明”。意识形态具有渗透一切认识的职能,因而成为普遍者。在这个意义上,货币万能的想象性也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的拜物教,换句话说,金钱拜物教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表现之一。这就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普遍性特点。

其次,货币是统治人的普遍的力量。“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的——货币占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3]货币具有颠倒是非黑白的作用。而意识形态作为普遍性的社会意识框架,它限制人的思考范围、方向和认识结果,即只能得到意识形态前提下的认知,而不是面向事物本真的无前提的科学认识。作为“无形的神明”,意识形态混淆人的视听,意识形态成为人的认识的紧箍咒。这是意识形态认识的既定框架的特点。

第三,正像货币是把想象愿望化为感性现实存在的中介一样,意识形态作为人与生存条件的想象、体验关系,把这种想象现实化为客观存在,这就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创造力特点。

当然还需指出的是,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拜物教只是在认识作用范围内来说的,而没有像马克思一样涉及到货币颠倒黑白、善恶的价值功能:“货币是最高的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是善的。”[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要求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回归到真正的人的关系,回归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全面的复归,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解。而阿尔都塞不诉诸于价值追求,因为价值作为想象性的设想往往容易被意识形态化,阿尔都塞诉诸于认识作用的真正展开,诉诸于面向社会历史的真实,以在意识形态揭示中找到科学。

这就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存在原因与特点。只有把个人理解为弱主体的承载者以及时时警惕意识形态入侵的情况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得到科学的表述。当然,在科学也有意识形态的公共化职能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意识形态拜物教有了广泛的,然而又是新的涵义,因为这儿的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意识,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统治。因此,个人与社会是意识形态拜物教的关系有两层涵义:一者为虚假意识的真实统治,二者为科学的统治。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统治,无论其性质如何。

那么如何摆脱狭义的意识形态拜物教,使个人与社会关系达到科学认知的意识(职能)?这就要反思生产方式和经济概念,从而以科学认识取代意识形态的幻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