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哲学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对于康德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康德批判哲学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的,这是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论肆虐,人文理性的沦落而发的。事实上,康德对人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康德确立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的目的与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间的沟通原则也是相互一致的。

一、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康德对人的理解

康德哲学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对于康德是一个首要的问题”(11),康德批判哲学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的,这是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论肆虐,人文理性的沦落而发的。我们知道,启蒙运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以科学理性精神反对长期统治着西方社会的上帝神学,这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认为只要相信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就可以达到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但事实证明如果抛开人文精神只用科技理性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只会造成人的奴役和异化,在科技理性的支配下,人们生活在森严的自然法则的统治之下,而人类理性在自然法则的严密监控下没有丝毫的地位,因而更谈不上什么自由可言。康德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思考从一种新的角度来阐释人的问题,这一新的角度就是人的存在的先验特性。

事实上,康德对人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前批判期,康德主要是从经验观察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特性,特别是在其美学著作《对美感与崇高感的观察》中,康德将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深入的贯彻到其著作中去了。(12)但是在批判时期,由于康德采取了先验方法来求证“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核心问题,对人的理解则从先验的角度来展开的,在批判哲学中,康德在“先验”的意义下研究人的各种存在,研究人的各种(认识的、审美的和道德的)先验的机能。在晚期的《实用人类学》中,康德又采用了经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各种机能,但这时的研究已经不同于早期的经验方法,而是在具有先验原理的保障下来进行经验研究的,因而可以认为是先验原理的经验运用阶段,与第一阶段的纯粹的经验观察方法是不相同的。通过这三个阶段康德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将他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上,康德哲学的基本目标是建构其先验的人类学体系。

在第一章,我们分析了康德通过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研究确定了认识论和伦理学问题,通过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先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先验人类学的建构主要是围绕着感性世界和物自体的超验世界来展开的,感性世界和超验世界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同一个存在的主体(人)却可以同时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感性世界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而属于生物学意义和现象意义上的人,而超验的道德世界属于自由意志支配的世界,可以看作是道德本体意义上的人,它超越时空,不能用感性经验加以规定,也不干预感性世界的任何事务。因而在人身上,感性自然和超验自由互不干扰的结合在一起,康德先验人类学的建构至此完成了对人的先验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考察。然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在先验人类学的建构中是不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如果两者的地位不平等,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具有怎么的关系呢?

(二)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性

在康德看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在人的身上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人的感性世界依靠理论理性为自然立法来实现,而人的理性世界则通过实践理性为人自身立法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法则跟植于理性的先天立法结构之中,因而人类感性和理性世界的分离问题必须回到理性自身才能够寻求到答案。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先天纯粹自由形式的角度来论证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的获得完全是一种“命令”式的,这种命令最终走向了对来世和上帝的信仰,人的感性因素在道德王国世界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那么,既然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人完全是分离的,那么,标志着康德先验人类学建构的批判哲学构想在这里就会进入困境,除非有一种新的能力的发现,促使人类理性将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沟通起来。

那么,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是否存在着沟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呢?必要性是紧迫的,因为这两者不沟通就不能够完成对人的完整的认识,人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就处于分裂状态,这对于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可能性又何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关注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在理性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中,我们肯定不能赋予理论理性以优先的地位,如果将理论理性置于实践理性之上,我们的生活世界就处于自然必然律的支配之中,我们的意志自由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就将完全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失去人所应该有的尊严和价值,最终会失去人的自由,这与经验论哲学是没有区别的。相反,如果给予实践理性以优先的地位,则是可行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体现康德哲学“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的深意,在实践理性优先性的前提下,人才能真正的践行人的本质,人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关键所在就是人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现象自然界服从于本体的道德世界,必然律服从于道德律的时候,人类理性才能超越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自己决定自己,达成对自由境界的飞跃。

康德确立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的目的与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间的沟通原则也是相互一致的。要在感性世界与超验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在人的知性和理性之间搭起桥梁,要从现象界通达物自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理性属于现象界,我们永远无法把握超验的物自体的世界。

但是,当我们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地位,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相比处于支配的、本体的地位时,从实践理性出发,达成对理论理性的认识则是可能的,即“自然界也必须能够这样被设想,即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会与依照自由规律可在它里面实现的那些目的的可能性相协调”,自然与自由相互统一的根据虽然没有自己的领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认知,“但却仍然使按照一方的原则的思维方式向按照另一方原则的思维方式的过渡成为可能”。(13)原因在于尽管自然世界是经验世界,在这里一切受到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但是自由领域中的道德律所要求实现的目的却应该在自然世界中展现出来,否则就不能实现实践理性的目标,也就是说,自由的实践理性的规律应该影响到经验世界,因为在实践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有目的因的自由因果律,它有可能将自己的目的颁布给自然,是自然具有机械因果律以外,还可以形成一个合目的性的系统,从而使自由的实践领域影响到经验的自然世界,达成两者之间的贯通。

康德为我们寻求到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贯通的中介,就是体现合目的性的反思判断力。反思判断力作为沟通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中介主要是由于其从一般的判断力中分离出来,具有了自己的先天原理——自然合目的性。

(三)反思判断力的中介性

从批判哲学的基本要求来看,反思判断力的合法性依据主要在于反思判断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反思判断力具有自己先天的立法能力。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精致的分析确立了反思判断力的独立性,他成功地从人类的理性能力中分离出来了反思判断力这一新的认识能力,它颁布的原则即不同于知性的自然概念的原则,也不同于理性的自由概念的原则,而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地,它是自己给自己颁布一条主观性的原则,通过这条主观性的原则反思判断力获得了既不同于知性,也不同于理性的先验机能,从而获得了自己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地位。

反思判断力具有了自己的合法性地位以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即反思判断力的功能何在?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到康德将判断力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规定的判断力带给我们的是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和原则,它是知性的一种应用的能力,因而它所颁布的规律只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规定了自然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而众多的特殊的经验性规律并没有得到具体完全的规定,这些杂多的经验性的规律在知性看来完全是偶然的,它们能否被某种统一性统摄起来呢?规定的判断力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怎样才能为这些特殊寻求普遍,这个问题则需要反思判断力来解决。反思判断力正是要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从杂多纷乱的自然现象出发,为这种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寻求到一些特殊的规律。

既然反思判断力的职能在于为自然的特殊经验寻找到普遍的法则,那么我们就必须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到自己的先验原则。因为规定的判断力作为知性的一种应用能力,是在知性范畴的统摄下工作的,它是为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来制定原则的。因而我们要为自然的特殊经验寻求规则时就没有现成的先验原理去遵循,因此为了保证无限多样的自然事物能够归属于一个统一的自然秩序中,反思判断力就要寻找一个先验原理以作为反思这些自然事物的基础,使反思活动有律法可以遵守。在这种前提下,康德引出了目的概念,他说:“既然有关一个客体的概念就其同时包含有该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而言,就叫做目的,而一物与诸物的那种只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性状的协和一致,就叫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那么,判断力的原则就是自然界的多样性中自然的合目的性,这就是说,自然界通过这个概念被设想成好像有一个知性含有它那些经验性规律的多样统一性的根据似的。”(14)可以看出,目的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客体的现实性基础,自然合目的性作为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使得反思判断力依据目的论来进行活动,这与规定判断力所依据的机械论是不同的,反思判断力所建立的世界图景是目的论的,而规定的判断力所建立的世界图景则是机械论的。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在于将传统的实体目的论转化成为形式的目的论,也就是说,他的目的论主要是在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这个概念上运作的,自然合目的性只是从主体方面从形式上对于对象以及对象整体(自然)进行评判的原则,它所指示的仅仅是自然界按照性状方面才有目的可以相互协调。

反思判断力作为人类认识机能的一种认识能力,既不同于知性,也不同于理性,它只是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相互关联,但是如果人类的情感是经验性,也不会成为批判哲学研究的对象,因而康德说:“比如在这里就是一个反思判断力的一般原则,那么,愉快的情感也就通过一个先天根据而被规定,并被规定为对每个人都有效的。”(15)这样,通过自然合目的性的先天原理确保了情感的先验性,也就是愉快的情感与客体表象连接的根据在于主体在反思客体时客体表象与主体的认识形式的相互协调,客体形式对于主体来说是合目的性的,认识到这种目的性的就是主体的愉快的情感。这样,对于特殊的自然事物来说,规定的判断力无法为它们一一确立规律,而对于反思判断力来说,我们则可以通过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将特殊的自然事物看成是“合目的性的”。因此反思判断力依据自己的先验原理“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使我们能够将自然看作一个无限多样的种类相互隶属从低到高进展的目的系统,它使自然在机械因果律的作用以外,还能够遵循“合目的性原则”而成为一个合目的的系统,而这种合目的性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目的和手段,而是一种内在的目的,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在使得自然获得机械因果律以外,自然还可以被看作是符合目的因果律的,自由概念的目的在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中获得了沟通,从而使得自然向自由过渡在反思判断力的作用下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