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

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目的论自然的发现及其与艺术的类比促使康德发现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理——自然合目的性原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至关重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斯穆斯也是将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分割开来论述的。

三、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目的论自然的发现及其与艺术的类比促使康德发现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理——自然合目的性原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反思判断力分为主观形式的“审美判断力”和客观质料上的“目的论判断力”两类,与之对应,《判断力批判》分为两个部分,上卷讨论审美判断力,下卷讨论目的论判断力,也就是说,《判断力批判》一书分为美学和目的论这两个部分,康德将审美和目的论这两个看起来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部分放在一起,的确给后人对其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国早期翻译的《判断力批判》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上卷“审美判断力”部分由美学家宗白华翻译,而下卷“目的论判断力”部分则由哲学家韦卓民翻译,这很能说明国内学者把《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分割开来理解。但是在康德那里,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的,这两者是如何统一的?这两者的关系如何,这可以说是至今还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国内学界以及前苏联的古留加和阿斯穆斯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其论述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涉及《判断力批判》上卷和下卷之间的关系,从而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都相互关联,因而对它们关系的论述和分析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这两部分的关系在前苏联的古留加和阿斯穆斯那里也是一个令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古留加在其《康德传》中这样描述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康德暂且把第二个即中心的组成部分称为目的论——关于合目的性的学说。后来目的论让位给美学——关于审美的学问”(21),这说明古留加是从目的论问题出发来理解康德美学问题的,“关于目的的学说就是目的论,因此康德把反省判断力的这种变种称为目的论的。此外他还从艺术感受象揭示合目的性那样能够给人带来快感这一点出发提出了审美判断力”(22),在这里,古留加解释了反省判断力其实就是为目的论服务的,而其中包含着审美判断力,可以说,古留加在目前的解释还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一段话中暴露了他将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分割开来的倾向:“在写作《判断力批判》过程中,康德越来越缩小了目的论的范围,使它失去了独立的作用,它的那种作为体系中间环节的诸职能让位给了美学。康德目的论确定了对象的特点及其认识界限:客观的合目的性是存在的,但它的本质是不可理解的,在这里没有必要提出一些虚幻的假设”(23),目的论判断力没有实在性,因而其中介的职能只有审美判断力才能担任,“在‘判断力’范围内审美的评价是建设性的”(24)。我们可以看出,越往深处分析,古留加就越是将目的论判断力看轻。阿斯穆斯则认为,康德给莱因霍尔德的信中关注的中心应该是目的论判断力,所以他把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中心成为目的论,但“关于‘鉴赏力批判’和‘目的论’一致的思想是怎样和通过什么途径贯穿到康德的意识中去的,这很难说,因为缺乏足够的材料”(25)。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斯穆斯也是将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分割开来论述的。

国内学者对这两者关系的论述主要有李泽厚、曹俊峰和邓晓芒,这三位学者都是国内著名的康德研究专家,在康德哲学美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李泽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国内学界首次论及了这两者的关系:“一般常说《判断力批判》这两个部分没有联系。其实,康德自己倒是企图把它们联系、衔接起来。这个衔接点在自然美最后作为‘道德的象征’。即把自然本身看作有目的地趋向道德的人,自然界以道德的人为其最终的目的。”(26)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分析较之前苏联学界将其分割开来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把自然美作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衔接点显然是不符合康德原义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企图沟通自然与自由界的一种类比的方式,在自然美中,康德主要是从先验自由美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美的,自然美仅仅是一种纯粹美,并不能担当起“美是道德象征”的重任,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会重点探讨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显然,这个衔接点是不正确的。曹俊峰在论及这两者的关系时作了简单化的处理,曹先生认为:康德“本来只是想搞审美能力的批判,与目的论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加一个目的论的大尾巴呢?这是因为,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结果,找到了审美的先天原理——自然的合目的性,……必须深入细致地加以探讨,才能保证这一哲学部门有一个可靠的基础”。所以“目的论只是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自然合目的性’的充分展开,是美的分析的衍生物”。(27)曹先生没有认识到正是目的论原理的发现导致了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目的论原理的发现促使康德将其纳入到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之中,而不是相反,先有反思判断力,再去为其找先验原理。邓晓芒先生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比较复杂,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在《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认为:“审美判断力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目的论判断力只不过是审美判断所提供出来的合目的性形式的概念通过与艺术品的类比向自然的客观质料上的推广应用,以帮助知性的认识向理性的更高统一性上升”(28),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先生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把审美判断力看作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和基础,目的论判断力只是审美判断力的先验原理在自然质料上的推广而已,与前面曹俊峰先生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论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就是康德目的论的一个部分,当然不是其全部,但却是为目的论概念的运用(而不是概念本身)奠定先天原则之基础的部分”,“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就在于,它们是目的论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为目的论在人的情感能力中找到了它唯一可能的主观先天原则,后者则立足于这一原则的观点对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进行一种反思判断,从而澄清目的论判断力的条件、范围、性质和作用。可见在这种关系中,审美判断力处于更深刻的层次,而目的论判断力则更广泛,更全面地展示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通过目的论所形成的过渡关系,甚至反过来把审美判断力(自然美)也包括在它的论证范围内了”。(29)在这里,邓先生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目的论判断力甚至反过来把审美判断力也包括在它的论证范围内,在两者的关系上认为目的论判断力运用得更加广泛,目的论判断力比审美判断力在目的论中显得更为重要,而不仅仅是审美判断力先验原理在自然质料界的推广。这种判断我认为是正确的,正是目的论自然的发现(目的论判断力的对象)确立了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这种原理应该是对机械论自然的一个提升,即在机械论自然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先验知性的规定),还有着把经验规律统一在一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理,正是这一原理的发现使得康德以前认为不能成为批判哲学体系的鉴赏判断能够纳入到其批判哲学体系中来,从而导致了康德美学从经验美学转向了先验美学。因而,恰恰相反,目的论判断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前提和基础,审美判断力只是目的论问题在审美领域中的应用而已。

那么,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究竟是怎样的关系,通过上面分析的目的论自然的发现以及合目的性先验原理的形成也许能够看出端倪。在这里我不厌其烦地再一次引用康德写给莱因霍尔德的信:“我现在正忙于鉴赏力的批判,在这里,将揭示一种新的先天原则,它与过去所揭示的不同,因为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快乐与不快的情感、欲求能力。我在纯粹理论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找到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现在我试图发现第二种能力的先天原则。虽然我过去曾经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对上述已考察过的各种能力的解析,使我在人的心灵中发现了这个体系,赞赏这个体系,尽可能的论证这个体系,为我的余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这个体系把我引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它使我认识到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先天原则,人们可以一一列举它们,可以确切地规定以这种方式可能的知识范围——理论哲学、目的论、实践哲学,其中目的论被认为是最缺乏先天根据的。”在这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通过心灵类比的原则试图去发现情感的先天原则,并且把对趣味(情感)的批判的哲学称之为目的论,这就说明对趣味批判的审美判断力就属于目的论,因而将目的论说成是审美判断力的尾巴显然是不符合康德的原意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目的论自然的发现促使康德发现了自然合目的性的先天原理,康德将这种先天原理赋予了审美判断力,导致了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因为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独立的情感机能,与认识机能、欲求机能一起构成了人的心灵的三个组成部分,因而它有能力根据类比原则提出先验要求,要求一种先验原理,而目的论判断力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灵能力,不能够提出先验原理的要求,而审美判断力找到的先验原理是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但是这时的自然合目的性的先天原理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内容是怎样的、如何去认识它等等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而对这个先验原理的解答还需要目的论判断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判断力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在逻辑上为目的论判断力做好了准备。但是作为一种可能性,审美判断力自身并不能为自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原理提供任何的实质内容,只有目的论判断力才能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提供实质的内容,给自然合目的性原理以实在性。(30)康德认为,自然界形式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有无穷多的关于自然的经验的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虽然不能用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来统一,但人类“必须按照这样一个同一性来考察,就好像有一个知性(即使不是我们的知性)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而给出了这种统一性,以便使一个按照特殊自然规律的经验系统成为可能似的”。(31)合目的性并不是对自然界研究所得的结论,而是康德通过目的论判断力的类比原则,假定好像有一个更高的知性(比如上帝的知性)为人类设定的一种起范导作用的规律来指导对自然特殊事物的思考,康德的“合目的性”是人类用类比的方法为自己设定的一条反思自然特殊现象的原则。“合目的性之知觉,像理性的调节理念一样,不是一种关于是什么的知觉,而是一种‘好像’的知觉。然而,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好像’: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我们作为知的生物和行的动物在世界上的确切位置,我们就必须这样观察世界”。(32)这样,康德通过对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为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寻求到的合目的性就是“自然合目的性”,他是康德通过目的论判断力与人类艺术活动的类比找到的一个不属于知性范畴的概念,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进行统一的一个原则,因而在论证自然界偶然经验规律的统一性方面具有来自己的实在性。在下面一章中我们将详细地分析自然合目的性的含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厘清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这两种反思判断力之间的关系,它们两者都是目的论的两个层次,一方面,审美判断力在目的论中为人的情感能力找到了它唯一的先天法则——自然合目的性原理,但这时的自然合目的性原理只是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目的论判断力通过对自然的反思判断为自然合目的性原理的内容给予了实质性的说明,两者通过自然合目的性原理而相互衔接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