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传统哲学的衰落与实证主义的兴盛

德国传统哲学的衰落与实证主义的兴盛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康德认为一门学科能称之为科学,其主题必须能用精确的数学方式予以表达。康德认为,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和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代数共同组合成一门学科——数学,它是以人类的先天设想构造来统摄现实的感觉材料。时间和空间是先天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不来源于后天的感觉经验。

与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康德认为一门学科能称之为科学,其主题必须能用精确的数学方式予以表达。康德认为,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和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代数共同组合成一门学科——数学,它是以人类的先天设想构造来统摄现实的感觉材料。时间和空间是先天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不来源于后天的感觉经验。“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因为,如果不是有时间表象先天地作为基础,同时和相继甚至都不会进入到知觉中来。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之下我们才能想象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时间中(同时),或处于不同的时间内(相继)冶〔6〕。康德将时间收归于主体,在认识论上要求知识必须符合主体的观点。哲学中的认识活动直接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哲学的认识活动指向逻辑,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以有效的逻辑形态来表现自己。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这种逻辑形态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心理学的发展无疑却是一个努力追赶自然科学的过程。哲学界圣哲康德对心理学的批判无异于从哲学内部对哲学心理学的突破,加速了哲学心理学的破产,从相反的角度启发了冯特等科学心理学前辈对哲学心理学的反思与超越。在德国,哲学的心理学侧重直觉主义,即天赋观念、先验判断及悟性的先天范畴说。哲学中的心理学也在进行着新的发展,在酝酿着自己的独立。从亚里斯多德在哲学领域讨论心理学并把心理学定义为生物学的一个部门〔7〕开始,接着是康德将心理学当作一个独立部门进行思辨式的探讨,心理学在哲学中早已获得独立的地位,直至1824—1825年赫尔巴特发表《作为科学的心理学》一书,1835年贝尼克发表《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教科书,说明心理学在哲学中得以成熟,急需摆脱哲学的束缚。

1.人类的认知范围

理性主义是近代德国哲学的重要传统。康德曾反复批判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单纯地断定逻辑的有效性,抛开了逻辑与心理的关系,并将哲学的发展归结为逻辑的单线增长。因此,康德要转变这种独断,转而审查人的认识能力。在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它把心理理解为物的一种属性,并以生理学法则来说明心理现象,因而得以能够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心理学成为一种自然科学,是人类学、动物学等具体学科的一个分支。在当时的德国,研究自然科学实质就是为哲学的更新寻找科学的根据,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康德认为,用演绎法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但是,可以依靠对理性力量的分析来弄清心灵能完成什么,以及什么是心灵根本不可企及的。康德进一步在心理过程中寻求他确信不能再做分析的各种基本机能。他肯定了心理活动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机能。对三种机能的分析相应地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首先,康德否定了哲学心理学将灵魂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可能性,灵魂属于本体界,不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心理学只能被视为“知性的生理学冶,根本不能掌握理性的先验基础,自然也不是一门有关认识灵魂的科学。康德将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而且立足于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来理解认识的三个阶段。感性是“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表象的能力冶〔8〕,是一种混沌的、主观的心理状态,感性知识只有通过时间和空间这种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的整理才能形成,感性本身无法构成感性知识。仅仅知觉时空中的对象不能产生知识,必须对对象加以联系、连结、思考或思维才能构成判断。知性又叫理智或悟性,是意识从其自身产生概念的能力,即通过先天的知性概念或纯范畴对感性材料加工、整理以产生“科学知识冶的能力。知性思考或连结或联系知觉,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先验的,而不是来自于经验的,所以被称为知性的纯粹概念或范畴。知性表现于判断中,实际上,知性就是判断能力:思维就是判断。知性不能直观或知觉任何事物,感觉不能独自思维任何事物,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知识。理性是最高的综合和统一的能力,能将知性所把握的各种知识统一起来,其所追求的最高统一体是“理念冶“灵魂冶“世界冶“上帝冶。以往哲学心理学的弊端在于,用有限的知性范畴去规定超验的灵魂,最终导致理性的谬误推理。当理性去认识“理念冶等无限的、无条件的东西时,除了可以利用的知性范畴之外,没有其他的认识形式可供使用,因而陷入认识的矛盾之中。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是19世纪德国哲学的主题。主体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理论和《实用人类学》中关于“人是什么冶问题的探讨。康德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概念性的自我理解,或称之为“自我反思冶,自我意识先天就具有综合统一的功能,能够把众多的表象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客观知识即经验和科学。从此,对意识的分析成了德国哲学的形而上学课题。费希特把自我意识上升为创造性的本体,谢林对自我意识的分析使它进入非理性王国,而黑格尔除掉了意识的形式功能,使意识成为质料,即意识既是形式的又是质料的。意识通过辩证运动从而上升为绝对。叔本华把自我意识界定为意志,而且意志的盲目冲动是世界的创造者。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对意识的先定分析是以意识的自动性和意向性为原则的。人的意义与价值始终是胡塞尔孜孜求索的主题。〔9〕希望给予理性正确的理解,以便作为对人类,特别是对西方人而言的意义、价值和最终目的的源泉,进而能为人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南。胡塞尔之所以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动力源自于他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冶的驱使,法国哲学家R.伽罗蒂对此问题情境有过说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在两个危机阶段的连接点上产生的:一个是对许多最确定的真理发生怀疑的科学发展的危机阶段;一个是人类历史的危机阶段,这时人们被引起了对许多最确定的“价值冶怀疑,而向自己提出根本性的问题,如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和人正在经历的历史有何意义等问题。〔10〕因而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加以追求,始终是哲学历史的内在目的。而建立在经验科学之上的自然主义哲学篡改了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这一要求,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消解。客观的心理主义“它能够将评价的体验,意愿的体验,作为与物质的生活相关联的东西客观化,并且以归纳的方式加以探讨,但是它能够对目的、价值、规范也这样做吗冶〔11〕?事实上,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达到,只有现象学才能通达。而一般的实证科学诸如纯数学和物理学等却对“关于整个的人的生存有意义与无意义的问题冶置若罔闻,“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繁荣爷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冶〔12〕

当然,康德对传统的思辨内省的批判,彻底剥夺了传统的思辨内省对哲学心理学的统治地位,推进了心理学脱离哲学心理学的速度,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不必再为心理学到底应该研究意识经验还是研究灵魂费尽心机。因为从英国经验论开始,知识论已经转变为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康德本来出自从笛卡尔到沃尔夫的大陆唯理主义哲学,但是休谟把他从这种“独断论的睡梦中唤醒过来冶。原因在于休谟在认识论上坚持心理主义。休谟在对因果关系的精细分析中指出,知识的根据既不在理性之中,也不在对象之中,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习惯联想或想象力的创造。为了解决知识的基础这个知识论中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康德以批判主义改变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说明“先验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冶,即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由于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因而康德将判断当作解决知识问题的突破口。他对判断进行了两种区分。判断首先被分为“分析的冶和“综合的冶。分析判断的谓词是主词的一部分,所以分析判断不增加知识;综合判断则扩展了知识,因为它是通过经验才获得的。判断又被分为“经验的冶和“先验的冶。经验判断是偶然的和特殊的,先验判断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这样,第一,知识必须是综合判断,因为只有它才增加新东西,而不是同义反复;第二,知识也必须是先验判断,因为只有它才提供知识所必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先验综合判断冶,其中,知识的形式是先验的——这与大陆唯理论相一致,知识的内容则是经验的——这又吸收了英国经验论的观点。至此,康德通过这种批判主义的思维方式,力图扫除哲学中“独断论冶,弄清对于人类理性而言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以及是怎样可能的。换言之,就是要解决一个知识怎样与知识对象一致的问题,一个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在认识论上为其批判哲学确立了一个毫无疑问的逻辑,即认识的纯粹形式。他把一切知识都看作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内容来自于经验现象,先验逻辑是普遍必然的形式。人天然地具有这些先验认识形式(感性纯直观和知性纯范畴),经验现象服从这些先验形式的规范,从而用这些先验形式综合经验现象而获得的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此,人的认识不是去发现在经验的现象世界中已有的东西,而是用主体的东西去规定现象。知性把自身的规律赋予现象世界,人为自然界立法。与大多理性主义者一样,康德认为一门学科成为科学,其主题必须能够使用精确的数学方式。康德对科学的数量化的强调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康德时代,随着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由伽利略和牛顿所开创的自然科学处于统治地位,他们习惯上认为科学是同数量而不是同内在的质打交道的。康德把“主体性冶置于哲学思维的“中心冶,时间和空间尽管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但是它们实质上只是主体的直观形式。自然界的条理、秩序和统一均是由主体建立的,自然规律以主体的知性范畴为根据,经验世界呈现出来的逻辑性本质上是主体先验逻辑的投射。因此,世界的意义或者知识的原则,都应当在主体性中去寻求。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冶在哲学上将人类置于整个宇宙的中心,而且对康德而言,主体性所意味的东西不是主观性,而是客观性,因为标明客观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作为先验形式内在于主体之中。康德对自然科学的数量化毋庸置疑,但是对心理学能否数量化却一口回绝,因为,经验心理学才是心理学的出路,经验的材料才是心理学可以依赖的基础,不过,心理的经验属于内部经验,它只具有时间维度,而且变动不居,缺乏稳定性,根本无法进行客观的定量的研究。

康德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是心灵的实体而是心灵的现象,但是他认为不能使用内省方法科学地研究心灵,因为心灵是心理学研究的内感官对象,而不是外感官对象。外感官对象既有时间又有空间的先天形式,从而表现出常住不变的稳定属性;内感官对象只有时间一个维度,因而表现出变幻不定、转瞬即逝的特点。心灵或灵魂本身是“先验自我冶即“我思冶,属于本体界,不能作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界限仅仅囿于现象界,而本体界是人类认识能力无所能及的领域。再者,心灵也不可能静止地在那里等待分析,而心灵的持存性和稳定性是内省观察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内省过程本身就影响了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发现的心理状态是不自然的,其价值是有限的。康德甚至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在其心灵上的过分内省,有可能导致他的精神错乱:“若有谁对于内部经验说得出许多东西,最好还是让他在对自己的这种研究的探险旅行中首先到安提库拉(古希腊城名,产一种治精神病的毒药)去。冶〔13〕同样,当我们观察他人时,如果他们知道我们正在观察他们,他们的动作将会不自然。总之,运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内心经验是不可能的。

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是关于人的精神的分析的,并非“先验人类学冶,而是仅限于现象的人类学,即从人的历史方面加以分析。要回答“人是什么冶问题,必须从人的历史中去寻找,或者对人类历史进行理性批判。不过,一旦追问人的本质时,仅仅依靠对人的历史现象的分析,仍然无法通达人的本质,因为在康德看来,人本身是什么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是不可知的。理性无法克服自身的有限性而达到无限的本体,因而物自体就成为理性(知性)的悬设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康德否定了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灵活动观念的可能性,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只有一个维度,时间的维度,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灵。对康德而言,任何科学都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经验,包括观察和研究;另一部分为理性或形而上学,包含哲学基础。以此为参照,心理学(被界定为对心灵的内省研究)自然不能被称之为一门科学。因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灵魂,然而我们不能经验到灵魂,灵魂没有内容,只是纯粹的思想,是本体存在,而非现象存在。观察和研究经验的可能性就不存在。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的一开始就区分了生理人类学和实用人类学,认为生理人类学涉及人的身体及其对心灵的影响,实用人类学则涉及作为道德上自由的动因和世界公民的人,系统地回答了“人是什么冶的总问题。当然,传承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席位的赫尔巴特,一方面延续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主张,另一方面又认为心理活动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出于当时对心灵进行实验探讨和量化实验的方法的使用与接纳,冯特抛弃了康德的先验自我,从实验内省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经验心理学在没有理性的伴随下是可能的。冯特也像康德区分人类学一样,把心理学划分成生理的和社会的两个分支,亦即“在实验室里使用内省法对经验的研究(不管康德意愿如何,他的经验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通过类似于康德《实用人类学》(虽然冯特不用这个标签)的比较文化研究而对更高级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冶〔14〕。冯特改造了康德的内省观点,认为内省是对一个人的经验的自我观察,而非对灵魂的紧张监视。

2.实证主义的兴起

19世纪中叶,正值德国古典哲学从它的近代形式转向它的现代形式的过渡期,因而在理论上处于极度地贫乏和混乱的状态。当然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冶不是特指某个哲学家,而是指以倡导理性为旗号、以主客心物分立为出发点、以建立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为目标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体上陷入危机,1831年黑格尔逝世之所以被视为西方近代哲学终结的标志,不在于黑格尔学派本身的终结,而是体现了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终结。这就决定了当时哲学家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和探索哲学的出路。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取舍不同,青年黑格尔派强调以人的自我意识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宇宙精神)作为哲学改造的出发点,使哲学由天国转向了人间,由基督教的天国中的上帝转向尘世中的个人。正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言,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已经不自觉地指明了哲学的出路,那就是哲学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证主义就产生于这样的知识背景。实证主义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科学知识及其方法的权威性。在此意义上,实证主义堪称科学主义的先声。

在西方社会,文艺复兴的到来,更是推动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人文主义,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研究科学,把人的心理看作感官经验和意识智能,从而出现了感觉经验的联想心理学和意识的知觉——统觉学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自然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生物学、生理解剖、物理学等科学学科从诸多方面推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属性的心理哲学。事实上,直至1837年恩格斯的中学毕业证书中提到的“实验心理学课程冶,那时所谓的“实验冶也仅是一些零星的、简单的心理现象的演示,心理学仍包括于哲学讲授之中,是哲学的一部分。19世纪中叶,实证自然科学得到了充分发展,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冲击。首先,在自然哲学最终被清除的意义上,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传统哲学不断丧失它的“世袭领地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世界模式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冶〔15〕其次,就哲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而言,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二者无论是在世俗生活世界还是在理智生活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社会情感发生逆转: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的素朴客观性、理论体系的感受性、精确性和社会实践的直接可感性。因此,实证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一方面使其自身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另一方面又普遍地使人们对任何形式的思辨的哲学形而上学体系发生怀疑,并导致曾经令世人叹服的、在逻辑上极为精致的古典哲学体系在德国理智生活界的地位和声誉日渐衰微。

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哲学中,德国大学的学院派哲学家使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实体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传统思辨哲学予以批判成了当时相当普遍的潮流,批驳曾经占据德国哲学主导地位的古典哲学如唯心主义,这对促进以后的哲学发展摆脱思辨形而上学的影响以及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还是具有某些积极作用。比如洛采从形而上学和方法论角度论证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狄尔泰用生命体验和解释来改造心理主义和历史主义;布伦塔诺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新康德主义或用价值论外围精神科学奠基或用修正了的先验逻辑和认识论来建构科学体系。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学派(马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具有科学主义、或者说科学哲学的特征。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还有一些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直接影响、往往援引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论证甚至建构其哲学理论的哲学流派。福格特、摩莱肖特、毕希纳、海克尔、赫尔姆霍兹、奥斯特瓦尔德、马赫等一批思想家正是基于自然科学的新的进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观点各异的哲学学说。这种立足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果去反对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和神学的倾向在当时的德国形成了一种相当广泛的哲学思潮。从这一思潮的哲学家大都强调实证自然科学对哲学的规范作用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科学主义思潮、或者说科学哲学思潮,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把哲学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而是摆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适应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成长,积极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分化、变异、转化、生长和过程。

实证主义使人们对哲学本身产生了新的看法:哲学不再是一种知识体系,只有科学才是真知识。科学家们也将追求真理的目标从哲学转向了科学。他们所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形而上学从科学范围内清除出去。康德在其哲学事业中也反对形而上学,即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他想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然而,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冶却是在科学之外并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因而由他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仍然遵循着哲学是真理的化身的窠臼。按照孔德的观点,一切以往的哲学传统都是暂时的或过渡性的,只有科学的“实证状态冶才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如此一来,科学才能最终取代哲学建立起它在知识中的最高权威性。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哲学不再是各种知识的总汇,而是应被科学化,哲学应在科学的意义上获得新生。与此同时,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学派立足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果去反对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和神学的倾向,在当时的德国形成了一种相当广泛的哲学思潮,从实证自然科学对哲学的规范作用而言,它们与以拒斥传统形而上学为突出特点的英法实证主义有着诸多相似。赫尔姆霍兹、马赫等人的哲学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传统,是实证主义的一种衍生形态。福格特、摩莱肖特、毕希纳等人的哲学推崇实证自然科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他们既反对思辨哲学的夸夸其谈,又反对神学的反动观念,不过有时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往往倒退到了纯粹的自然主义。其中毕希纳等人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学说和进化论等自然科学伟大发现的影响下还肯定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辩证法。19世纪后半期,随着哲学界对黑格尔论逻辑主义的反叛,“心理主义成了这一时期欧洲哲学中的一个时尚冶〔16〕

伴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体系的牢固确立,它一方面对心理学自身研究产生辐射式的不可抵抗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作用于哲学,科学观念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念。“与一切形而上学体系势不两立的实证精神,包括了一种到处由相对代替绝对的必然趋向……新哲学正是凭借其相对性能够始终重视与其严重对抗的理论的自身价值冶〔17〕。拒绝形而上学是实证精神的基本立场,是贯穿于实证主义不同理论形态的一条红线。这里所谓的形而上学通常指以本原性本体论为核心特征的无所不包的观念体系。在近代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将形而上学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黑格尔尽管未将“上帝冶作为世界的“第一因冶,但是,他的绝对理念实质上与上帝并无二致,“绝对理念冶代表着那种极端理性或唯理性,进一步而言,就是那种以独断论为基本特征的所有形而上学观念体系。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发生的频率抽象演绎出因果关系的规律,达到控制和预测自然的目的。换言之,科学哲学是以实证的、多样的现象代替了形而上学进行观念推演的抽象逻格斯本体。拒绝对所有“绝对本质冶的探究而醉心于现象学层面的“近因冶“规律冶的求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