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时间:2022-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新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鄂西山地大面积总体隆升、地震活动及断裂活动等特征。由于总体上升及间歇性稳定,形成三期五亚期剥夷面及长江下切产生的5~6级阶地地貌。30多年来,记录M>1.0级地震93次,潘家湾地震位于此带。区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89%在15km以内,属浅源地震。实习区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_秭归产学研基地野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新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鄂西山地大面积总体隆升、地震活动及断裂活动等特征。

一、地壳隆升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大致形成以南津关以西的川鄂山地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东部的江汉平原相对下降的格局。由于总体上升及间歇性稳定,形成三期五亚期剥夷面及长江下切产生的5~6级阶地地貌。剥夷面及阶地特征见表2-5、表2-6。

表2-5 剥夷面及特征

img33

表2-6 重庆—宜昌长江干流阶地基本情况表

img34

根据山原期夷平面推算,200万年以来,鄂西山地相对江汉坳陷,平均上升速率为0.5mm/a。据长江河谷阶地推断,近20万年以来,平均上升速率为0.3~0.4mm/a。据三峡区大地水准测量资料,三峡地区在总体隆升背景上,总的具有重庆—万县段上升5~9mm/a,万县—秭归段下降3~5mm/a,香溪—宜昌段上升约2~4mm/a的特征。

二、断裂活动性

区内未发现证据确凿的第四纪断裂,也未见新近沉积物变形及错断现象,断裂活动性主要表现为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本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见表2-3。

三、地震活动性

该区早在公元前143年便有地震纪录,两千余年来,距该区200km以外,曾发生过4次6.5级左右的地震,5级以上地震也都在距本区130km以外。自1919年建立三峡库区地震监测台网以来,至1991年共记录到M>1.0级地震1 853次,M>3.0级61次。距离本区最近60~70km处,曾发生过3次较大地震(1961年宜都潘家湾4.9级,1969年保康马良坪4.8级,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

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空间上具成带性特点。距本区较近的3个地震带是:

(1)远安—钟祥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东侧,距三峡大坝55km。该带曾发生7次M>4.0级地震,马良坪地震位于此带。

(2)秭归—渔关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17km,主要由仙女山、九畹溪断裂组成。30多年来,记录M>1.0级地震93次,潘家湾地震位于此带。

(3)兴山黔江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50km,主要由郁江断裂、齐岳山断裂等组成。30余年记录M>1.0级地震202次,龙会观地震位于此带。

区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89%在15km以内,属浅源地震。

实习区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