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的观念》的译本研究

《历史的观念》的译本研究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术接受史的角度来看,论著的翻译往往是理解域外思想的关键环节。有鉴于此,在研究《历史的观念》的中译本时,我们必定要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试图通过不同译者的中文译本,分析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命题;二是仅就不同译者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考察译者的诠释性理解或读者的接受问题。就此而言,这项研究希冀达致译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而从译文的差异去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

第二节 《历史的观念》的译本研究

从学术接受史的角度来看,论著的翻译往往是理解域外思想的关键环节。作为文本形态的译本,它的理解大致存在伽达默尔所谓的“语言学或语法学”与“诠释学”两条路径,前者把文本“看作完成品,可以据此分析它的制作,并企图撇开它所传达的所有内容去解释语言据以起作用的机制程序”;相反,后者并不将文本看成一种给定的对象,而是“单纯的中间产品,是理解事件中的一个阶段,它必须包括某种抽象,亦即甚至把这个阶段也孤立化和固定化”,但这种抽象只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策略。(30)由此,伽达默尔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解释,他指出“在翻译时,对外语的掌握只是一种前提条件。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说到‘文本’,那只是因为它并非只是被理解,而是要用另一种语言转达出来。这样它就变成了‘文本’,因为所说的并不只是被理解,而是成了‘对象’——其目的是针对各种可能性,重新给出‘原本语’中的意义,这里就又存在一种诠释学关系。每一种翻译,即使是所谓的逐字逐句的字面翻译,都是一种解释”。(31)有鉴于此,在研究《历史的观念》的中译本时,我们必定要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试图通过不同译者的中文译本,分析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命题;二是仅就不同译者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考察译者的诠释性理解或读者的接受问题。不过,译本的比较研究并非止于文法比较或译解异同的观照,甚至亦不在于评断译者孰优孰劣,而旨在阐明译者在接受过程中的理解取向以及译作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就此而言,这项研究希冀达致译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而从译文的差异去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