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教的衰落

清教的衰落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业发展也是促使清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教徒本来主张闭关自守,避免与外界接触,以保持本地区的纯洁性,保持本地区安宁平静的生活。清教徒和商人的生活理想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次复苏或觉醒并没有使清教再度兴盛起来,而是使它遭到更大的破坏。总之,到18世纪中叶,清教已经大大衰落,但它并没有死亡,它的某些观念还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第三节 清教的衰落

17世纪70年代,清教开始衰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此之前,公理教会在马萨诸塞这块殖民地上,依靠英王查理一世授予这块殖民地的特许状,享有相当独立的地位。公理教会通过它的许多有声望的牧师的布道活动,获得居民中相当多的清教徒的支持,在马萨诸塞以及整个新英格兰地区,都处于独霸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理教会内部一些牧师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罗杰·威廉斯和安妮·哈钦森等人提出一些与传统教义不同的观点和作法,受到一部分教徒的支持。以温思罗普为代表的正统派把他们当作异端分子看待,加以迫害,促使这批教徒移居罗得岛,在那里建立新的教会,公理教会的教徒急剧减少。1644年,移居到罗得岛上的教徒在那里建立了“天佑种植园”,浸礼会教徒和教友会也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教会。1700年,甚至英国国教也在那里建立了教会。它们公开与公理教会竞争,争夺教徒。公理教会不满意这种发展趋势,但又无法制止。不仅如此,1679年,浸礼教还在波士顿建立起一个集会的场所,地方议会也宣布不再限制浸礼教会在该地建立教会。这样一来,公理教会在马萨诸塞以及整个新英格兰地区一统天下的局面便不复存在。

17世纪末,马萨诸塞公理教会在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压力下,其独立地位进一步削弱。1684年,查理二世宣布取消查理一世授予这块殖民地的特许状,也就是取消这块殖民地相对独立的地位,而把它置于英王的直接统治之下,还派遣安德罗斯(Edmund Andros)爵士为英王直接任命的新总督,他有否决地方议会的决议的权力。1691年,查理二世颁布了新特许状,按照它的规定,公理教会又失去许多政治特权。除天主教外,教徒们在基督教范围内有自由参加不同教派的权利。浸礼会、教友会等教会也获得一定的政治特权。

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业发展也是促使清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马萨诸塞海湾这块殖民地的开拓者主要从事渔业,收入不多。16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商业的发展,渔船逐渐改变为航运的工具。商人们用船把鱼运往遥远的地区,后来运送的商品日益多种多样,包括木材、烟草、糖、酒以及黑奴等等,经商的地域也愈来愈广阔。清教徒本来主张闭关自守,避免与外界接触,以保持本地区的纯洁性,保持本地区安宁平静的生活。现在,通过与外地通航通商,原来的壁垒被打破了,外地的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输入。新的哲学思想、神学思想、科学思想等等的输入,冲破了清教思想的狭隘性和封闭性。清教的加尔文教义先受到唯信仰论(即主张废弃道德律而尊重信仰的观点)的冲击,后又受到功利主义等等思想的冲击。

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世俗思想日益侵占宗教思想的地盘。清教徒和商人的生活理想是截然不同的。清教徒欣赏生活的安定,喜欢过简朴安宁的生活。为此,他们强调要克制自己,服从各种规章纪律,而商人们则欣赏生活的流动性,喜爱生活享受,反对一切妨碍自由经商的法规。过去,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地方议会中没有席位,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而随着他们的财富日益增多,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发言权。1699年,商人们甚至决定按照自己的道德观,建立自己的教会,它比传统的公理教会宽容得多。他们在波士顿新建了布拉特大街(Brattle Street)教堂,这一事件在清教的衰落过程中也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从17世纪70年代到18世纪初,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处于逐渐衰落的过程中。不过,在18世纪30~40年代,这一地区的清教又出现了一次复苏,被称为“伟大的觉醒”(The Great Awakening)。1735年,在马萨诸塞的北安普敦(Northampton)教会中,首先出现居民对清教的信仰开始复苏的迹象。随后,这种迹象又出现在康涅狄格河谷的许多地方。1740~1742年间,从新英格兰到佐治亚的许多殖民地中都出现类似现象,参加教堂的人数急剧增加。

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次复苏或觉醒并没有使清教再度兴盛起来,而是使它遭到更大的破坏。原因在于,在这次复苏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那些在街头或田野中布道的巡回牧师,他们布道的内容往往与正统教义很不一致。如果当地持正统教义的牧师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们就在听众中大肆攻击。而且,他们的这种巡回传教的作法本身也是违背传统的,因为,按照公理教会的传统,牧师应由当地教会任命。这种巡回传教的作法也在公理教会内部引起意见分歧。以查尔斯·昌西(Charles Chauncy)为代表的正统派牧师,猛烈抨击这种巡回传教的作法,而以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为代表的新派牧师则表示支持。在这两派的斗争中,新派牧师逐渐占了上风,他们建立自己的教堂和神学院,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便是新派牧师的重要代表。后来在正统派的牧师中又出现分化,有一些人坚持加尔文教义,崇尚理性、秩序和道德,另一些人则开始抛弃加尔文教义,转向荷兰神学家阿米纽(J.Arminius,1560~1609)的教义或者唯意志论、功利主义。总之,到18世纪中叶,清教已经大大衰落,但它并没有死亡,它的某些观念(如北美这片殖民地是上帝赐与教徒的新世界,它应享有独立的地位等)还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甚至到19世纪,它还有一定影响,在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哈里特·斯托(Harriet Stowe)以及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等人的学说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清教的某些教义。

【注释】

[1]转引自《新英格兰史(1630~1649)》,第Ⅱ卷,第282页。

[2]转引自哈钦森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史》,第1卷,第4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