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形势下,维特根斯坦被一些西方哲学家看做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中既含有科学主义的观点,又含有人本主义的观点。他们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以论证他们关于维特根斯坦是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的论点。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现代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英美的经验论传统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传统的对立,前者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密尔、皮尔士、詹姆斯等人为代表,后者以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等人为代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在经验论与唯理论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英美的科学主义思潮与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对立,前者以英美的分析哲学为代表,后者以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为代表。诚然,这种划分只是粗略的、相对的。首先,所谓“英美哲学传统”和“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概念。因为,英美有些哲学家也持人本主义观点,例如,尽管分析哲学在英美哲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也在英美获得相当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涌现出法柏(M.Farber)、怀尔德(J.Wild)、蒂利希(P.J.Tillich)、罗蒂(R.Rorty)、伯恩斯坦(B.Bernstein)等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尽管人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哲学家持科学主义观点,例如,维也纳学派是分析哲学的最大的支派,其成员大多出生于德、奥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们一直以维也纳作为活动据点。其次,对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往往很难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加以截然划分,有些哲学家同时兼有这两种观点,本书探讨的维特根斯坦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我们既要承认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划分是粗略的、相对的,同时也要承认这种划分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观现实。

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对立情绪比较强烈,不同传统的哲学家往往彼此轻视、互不往来,从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的相互评论中可以看出这种对立情绪。到20世纪下半叶,这种对立情绪逐渐有所缓和,开始相互交往,甚至吸取对方的部分观点。有一些哲学家,如罗蒂、阿佩尔(K.Apel)、福莱斯达尔(D.Follesdal)等人,十分强调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共同之处,力求把它们融为一体。在这种形势下,维特根斯坦被一些西方哲学家看做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中既含有科学主义的观点,又含有人本主义的观点。他们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以论证他们关于维特根斯坦是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的论点。

由于维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学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他的前期著作对逻辑实证主义发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后期著作对日常语言学派发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过去国内外许多哲学家都把他看做分析哲学的创建者之一,或者看做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我在过去也持这样的看法。诚然,维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学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无可否认,因此把他看做分析哲学的创建者之一或者它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也无不符合事实之处。不过,这种看法忽视了他的思想中也有许多观点不属于科学主义而属于人本主义这个客观事实。目前国内外许多哲学家把他看做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之一,这种看法纠正了原来那种仅仅把他看做分析哲学家的片面观点,较全面地评估了他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本书前面四篇中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考察,可以证实把他看做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的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粗略说来,他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在《逻辑哲学论》中表述的观点,基本上属于以弗雷格、罗素等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传统。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表述的观点虽然背弃了罗素等人主张的传统观点,而与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相一致,但仍然属于科学主义传统。与此相对立,他在文化哲学方面的观点则基本上属于人本主义传统。例如,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斯宾格勒的观点相一致,他对宗教的看法显然受到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他对义务论的看法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如此等等。在心理学哲学和数学哲学这两个方面,他的某些观点倾向于科学主义,另一些观点又倾向于人本主义。例如,在心理学哲学中,他关于感觉的某些观点与詹姆斯的观点相接近;他对理解和解释的看法又与某些释义学家的看法相似。在数学哲学中,在数学的基础问题上,他对于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三个流派,既没有全盘肯定,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某些观点上赞同其中某个流派的观点,在另一些观点上又赞同另一个流派的观点。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观点属于或者倾向于科学主义传统,某一些观点属于或者倾向于人本主义传统。至于具体情况,在前面四篇中已作过详述,这里就不重复了。这里只想从维特根斯坦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渊源这两个方面,分析他的哲学思想中为何同时含有这两个传统的观点的原因。

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维特根斯坦一生60余年中,有40年左右生活在欧洲大陆,有20年左右生活在英国。具体说来,从1889年诞生之日起到1929年共有40年左右生活在奥地利和德国,其间有5年在英国求学。从1929年至1951年去世,绝大部分生活在英国,共约20年左右,其间他到奥地利、挪威、爱尔兰和美国等地住过短暂时期。这就是说,在他一生中,几乎各有一半时间生活于欧洲大陆文化传统和英美文化传统之中,这种经历为他接受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就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而言,据他的友人冯·赖特介绍,在古典哲学家中间,维特根斯坦对柏拉图甚为看重,他买了一套五卷本的柏拉图著作,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多次引用柏拉图的言论,在其后期著作中还大量采用柏拉图的对话形式。他对其友人德鲁里说过:“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所讨论的问题相同于我目前所论述的问题。”[1]至于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这两位前辈逻辑学家,他并不太重视。对于斯宾诺莎、休谟、康德等大哲学家的著作,他读得不多,只获得一些片断的、偶然的领悟。对于贝克莱,他说过一些赞扬之词,不过他并没有对贝克莱的著作作过深入研究。

在现代科学主义传统的哲学家中间,他在青年时期接受弗雷格和罗素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弗雷格和罗素是两位对现代数理逻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前期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就是在他们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的,在哲学观点上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他们的影响。例如,维特根斯坦是在弗雷格的概念实在论的影响下抛弃他早年所持的某些唯心论观点。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明确声明:“我只想提到,对我的思想的激励大多得之于弗雷格的伟大著作和我的朋友罗素先生的著作。”(v.1,p.187)尽管维特根斯坦在此书中以及后来在《哲学研究》中都对弗雷格和罗素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甚至提出尖锐的批评,但是这些异议和批评并不能否定弗雷格和罗素对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的影响,因为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影响,这并不限于赞同或者接受另一个人的观点,而且包括在另一个人的观点的启发下提出新的观点,甚至提出与另一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的观点。

除弗雷格和罗素外,维特根斯坦也在较小程度上接受他的导师和朋友摩尔的影响,比如对日常语言和常识的强调,对概念分析方法的应用等等。此外,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石里克、魏斯曼、卡尔纳普等人交往密切,与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威斯顿(J.Wisdom)、赖尔等人相识,尽管这些人大多比维特根斯坦年轻,有的还是他的晚辈,主要是他们接受他的影响,但维特根斯坦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也可能受到他们的某些观点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在维也纳和剑桥的数十年间,维特根斯坦一直生活在科学主义哲学传统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传统的影响。

至于维特根斯坦怎样接受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过去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想用较多的篇幅作些考察。对于他自己的思想渊源,维特根斯坦在1931年作过这样的自白:“我认为在我关于我进行思考只不过是进行复制的想法中含有某些真理。我相信我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思想,我的思想总是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我只不过立即满怀热情地抓住它,把它运用于我的阐释工作。博尔茨曼、赫茨、叔本华、弗雷格、罗素、克劳斯、卢斯、威林格、斯宾格勒、斯拉法就是这样地对我产生影响的。”(v.11,p.27)

维特根斯坦在这段自白中大致按照他接受其影响的时间顺序列举了这十位思想家。这些人就其国籍而言,只有罗素一人是英国人,其余九人都生活于欧洲大陆。就他们的哲学观点而言,粗略说来,可以说有五个人属于或倾向于科学主义,有五个人属于或者倾向于人本主义,当然这种划分是很不严密的。

在属于或者倾向于科学主义的五个人中,弗雷格和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前面已详细谈到他们二人对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影响。博尔茨曼是奥地利著名的物理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青少年时期师从于他,接受他的启蒙教育。前面在论述维特根斯坦关于现象学的看法时,曾谈到他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接受博尔茨曼的影响。赫茨也是奥地利的一位物理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青少年时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可能是受到他的影响。斯拉法是一位对哲学很有造诣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对《逻辑哲学论》提出过尖锐批评,与拉姆塞一道有力地推动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哲学思想转向后期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的序言中,特意为此向拉姆塞和斯拉法表示谢意。

在属于或者倾向于人本主义的五个人中,情况各不相同。其中对维特根斯坦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叔本华,我们在前面论述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和伦理思想时,已谈到他在这两个方面都接受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在19世纪中叶已成为德国哲学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初,也就是在他青少年时期,认真阅读了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深受启发。他曾对其友人冯·赖特表示,他最初的哲学思想正是来源于叔本华的这本著作。维特根斯坦之所以接受叔本华的影响,除了在某些哲学问题上持相同的观点外,也与他们二人在出身、经历、性格、生活方式、成长道路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关。两人都出身于富商家庭,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两人都个性孤僻,喜欢到异乡旅游,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两个都怀有强烈的悲观情绪,多次想到自杀(叔本华的父亲和维特根斯坦的三个哥哥都是自杀身亡)。他们都崇拜柏拉图。叔本华把柏拉图的“理念”概念引入他的哲学体系之中;维特根斯坦欣赏柏拉图的对话方式文体,并把这种文体引入他的写作方式之中。他们两人都赞赏歌德对颜色理论的研究。叔本华与歌德交往甚多,写了《论视觉和颜色》一书;维特根斯坦也写了大量的关于颜色的评论。他们两人在青年时期都在学术上很有成就,叔本华在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维特根斯坦在30岁时就写出他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一书;他们两人在学术上都过分自负,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叔本华在写出上述这部代表作后声称:“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奉献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东西,我的生命和命运也是如此。”[2]他不接受贝内特对此书的善意批评,并以粗暴的方式进行驳斥。与此相似,维特根斯坦在完成《逻辑哲学论》后也非常自负,自以为此书已解决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不愿继续从事哲学研究。总之,他们二人在上述这些方面的种种相似促使维特根斯坦易于接受叔本华的影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二人在哲学观点上的相似,例如,在伦理问题上,他们都赞同义务论的观点,反对目的论的看法。维特根斯坦在《1914~1916年笔记》中关于自我、意志自由、人生意义以及死亡等等问题的言论表明,他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也受到叔本华的影响。

除叔本华外,上述五人中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要算斯宾格勒。他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一书在欧洲影响甚大。前面在论述维特根斯坦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时,已详细阐述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对维特根斯坦关于文明的看法的影响。威林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青年作家,写了《性和性格》等20多本著作,文笔流畅。其中《性和性格》一书在1903~1923年间再版了25次,被译成八种文字,畅销一时。他鼓吹绝对的性节制,认为这是天才人物有所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轻视妇女,被怀疑为同性恋者。维特根斯坦对他甚为敬重,多次在其笔记中提到他。维特根斯坦终生未娶,也被怀疑为同性恋者,可能与接受威林格的观点有关。克劳斯(K.Kraus)是奥地利的一位诗人,讽刺作家,《火炬》(Die Fackel)这本文学杂志的主编。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他通过这本杂志以及费克尔(L.V.Ficker)主编的《燃烧器》(Der Brenner)杂志,与奥地利的一些诗人和作家有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从意大利战俘营回国,把他继承的一部分遗产赠送给这两本杂志以及其他一些诗人和作家。从他与克劳斯等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浓厚兴趣,早在他青少年时期已经形成。卢斯(A.Loos)是奥地利的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建筑师。维特根斯坦在1914年与他结识,非常赞赏卢斯在建筑设计上的简朴风格,并把这种风格应用到他为其姐建造的上述那幢住宅中。可以说,在建筑风格上,维特根斯坦深受卢斯的影响。

在维特根斯坦的上述自白中列举的那十个人的名单,显然没有把他的思想渊源包罗无遗。例如,这张名单根本没有提到对他的思想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尼采和克尔凯郭尔。诚然,尼采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不如叔本华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那样明显,根据现有资料,我们还无法具体说明尼采对维特根斯坦究竟有哪些影响。不过,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出身、经历、性格、生活方式、成长过程等方面与叔本华有许多相似之处那样,维特根斯坦在这些方面也与尼采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两人都出身于相当富有而且虔诚信教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正规的资产阶级教育。两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后来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用新神[超人]取代旧神[上帝])。两人都有参加过战争的经历,尼采于1866年参加普奥战争,骑马受伤,1870年又参加普法战争;维特根斯坦于1913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意军俘虏。两人都才华出众,20多岁便登上哲学舞台。尼采在1861年25岁时便被巴塞尔大学破格聘为客座教授;维特根斯坦在1919年30岁时便完成了使他一举成名的《逻辑哲学论》一书。两人的个性也非常相似,在智力上聪慧过人,在性格上孤傲自负,在生活上主张禁欲主义,在情绪上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有时甚至接近于疯狂。两人都酷爱音乐,不过尼采自与瓦格纳决裂后对音乐的兴趣有所转变。两人都不满意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种文化氛围,都表示他们的著作是为那些禀赋另一种时代精神的读者写的。两人都经历过一次思想观点上的剧变: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1871)到他的《人性的、过于人性的》(1879)标志着尼采的前后期思想的剧变,正如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他的《哲学研究》标志着他的思想的剧变那样。两人都重视对语言的研究,尼采认为语言不只是表述思想的手段,而且语言本身就值得哲学家认真研究,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批判看做哲学家的首要任务。甚至他们两人的著作的形成过程也有相似之处,尼采的重要代表作《权力意志论》是由他的亲属把他的杂录、格言编辑整理而成,正如维特根斯坦的大部分后期著作由他的友人编辑整理而成那样。诚然,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相似之处还不足以说明维特根斯坦一定会接受尼采的影响,但它们至少表明它们可能成为维特根斯坦接受尼采的影响的有利条件。

与尼采相似,克尔凯郭尔在经历、性格、宗教情怀等方面也与维特根斯坦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两人都出身于富商家庭,都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两人都自幼接受宗教思想的熏陶,终生怀有浓厚的宗教情怀。两人都个性孤僻、终生未婚,怀有强烈的悲观情绪。两人都才华出众、著作甚多。两人都怀才自负,不易接受不同意见,不易与人和平相处,如此等等。这些相似之处可能是他之所以接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的原因之一。不过,与尼采不同,克尔凯郭尔对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有明显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对他甚为看重,说他是一个“具有真正宗教虔诚”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名字。前面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时已经谈到克尔凯郭尔对他的影响,这里就不重复了。

在维特根斯坦上述自白所列举的人名中,也没有提到圣·奥古斯丁、巴斯葛、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这样一些对他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的思想家。其实,正如冯·赖特所说的那样:“维特根斯坦从哲学、宗教和诗歌的边缘领域的作家那里受到的影响,较之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那里受到的影响更为深些。前者之中有圣·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3]我们在前面论述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时,已经谈到圣·奥古斯丁、巴斯葛、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这里就不重复了。

诚然,要详细弄清楚维特根斯坦究竟怎样接受上述这些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它们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形成中起了哪些作用,这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个繁重任务是我在本书结束语中无法完成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维特根斯坦既有40年左右的时间生活于欧洲大陆的文化氛围之中,又有20年左右的时间生活于英国的文化氛围之中,既接受弗雷格、罗素等人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影响,又接受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等人的人本主义传统的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既含有科学主义成分,又含有人本主义成分,因此,把他称为现代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之一,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