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规范伦理到德性伦理

《从规范伦理到德性伦理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成果丰富了道德教育的研究内涵,在研究和理论的视野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一项值得关注的成果。也即建基于规则伦理学的道德教育极易偏向工具性存在形态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其在本体意义上亦将无从获得合理性辩护。提出了当代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本真回归即建基于德性伦理学。

方 熹 浦 虹

一、内容摘要

成果针对“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的现实,根据当代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结合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的深刻启示要求,率先提出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地塑造,是克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二、主要创新

成果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创新:(1)选题创新。成果以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这个视角(为主线)来考察和论析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尤其突出了作为道德教育之基础的规则伦理所存在的内在局限,开创性的把规则伦理学的逻辑后果和建基于规则伦理学的道德教育所必然相应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析,论证过程富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流畅,解读方面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相比其他有关“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2)研究和立论的视野创新。成果将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与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拒斥规则伦理学的要旨进行了“衔接”解读,并通过论述规则伦理学的内在局限和德性伦理学的逻辑后果,把当代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本真回归推向了一个更为明晰化的理论高度,对探索人们的道德生活方式和途径提供了清明的思路。总之,成果丰富了道德教育的研究内涵,在研究和理论的视野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一项值得关注的成果。

三、主要贡献

在我国正值发动“立德树人”和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大潮中,该成果从理论上提出当代道德教育克服规则伦理之内在困境和回归其本真之理论前提便是德性伦理学,呼唤德性的塑造,主要凸显了如下贡献:(1)明晰了建基于规则伦理学的道德教育必然存在相应的现实困境。一方面,道德的意义被僭越,道德教育无疑极易陷于无根。也即建基于规则伦理学的道德教育极易偏向工具性存在形态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其在本体意义上亦将无从获得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道德与人的割裂致使道德教育在方法论上疏离主体。也即根据规则伦理学的方法论,道德于人实际上成了外在手段,而不再是人追求的终极意义,那么道德教育就不是教人做人的“道德上的教育”。(2)提出了当代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本真回归即建基于德性伦理学。一方面,阐发德性伦理学拒斥规则伦理学的要旨在于:它要立足于“行为者”而不仅仅是行为来对规则伦理(或道德)做一个德性论的“还原”,它要把行为者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人性整体,从而给行为评价提供前道德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指出建基于德性伦理学的道德教育注重品质和选择,关乎道德和教育在价值上的相容和融通,使人既了解德性又获得德性,道德和教育在这里找到一个共同的哲学支点:人为什么而活着,或者人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即取此理论路径探索人们的道德生活方式和途径,才是呵护德性、丰盈人性、走向“人本化”的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方熹,男,1982年生,湖北通山人,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期间师从于全国著名伦理学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江畅先生。主要从事西方伦理学和文化发展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厅级、校级等10余个项目,参编著作5部,在《伦理学研究》《哲学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