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义共振的条件

语义共振的条件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义场效应体现为其场化的语义的相互共振。语义共振的前提即是语义场之间必须具备相对应的语义能量。当任何个体或团体欲对某一既成的语义场发生语义共振,都必须对自身强化这一方面的语义能量。因而,其生气勃勃的此在时空构成了存在主义思潮的基本出发点,而此在时空中的人类生存处境则构成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关注中心。

语义场效应体现为其场化的语义的相互共振。不能产生语义共振的语义场之间则无效应可言,因而也就谈不上理解与沟通,如果这样的话,其场化运动中的忧惧冲动和认同冲动也最终得不到消解。比如,一个没有深厚美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人,捧着黑格尔的《美学》或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很难发生语义共振,相反,对具有深厚哲学修养和美学修养的人,就会与黑格尔著作和海德格尔著作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语义共振,从而实现与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这一理解和沟通不但满足了你对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时空的消解,而且在这一语义共振中,你暂时淡忘了对生存时空的有限性的忧惧,而进入瞬间的永恒的无限时空的体验和感受中。不仅对理论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儿童之在大人看来始终是调皮、不听话,是在于儿童的生活往往不能与大人的生活发生全息式的语义共振。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代沟的产生,同样源于老年人生和青年人生的语义共振度减少了,减弱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所以尚能共存并具有某种程度的交流和渗透,也在于其语义场中的某些语义间发生了令人不能回避的共振。而古代文化能直接作用于现代生活的前提,同样是二者之间存在着语义共振的场能量。

语义共振的前提即是语义场之间必须具备相对应的语义能量。数学老师对某一数学公理的举例解释,意在于让学生获得此一数学公理的语义能量。学生对老师的讲释的领会和理解,实际上是学生在听讲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这一数学公理的语义能量。与此相反,当老师完成了讲释任务时,理解力差和基础差的学生仍然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公理,实际上是这些学生从根本上没有获得有关这一数学知识的语义能量。相应地,我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要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也就是加强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语义能量的灌输,从而实现个体对社会主义观念、信念、思想的语义共振。

当任何个体或团体欲对某一既成的语义场发生语义共振,都必须对自身强化这一方面的语义能量。语义能量的强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强化,二是社会强化。前者是一种主动化的强化,如我欲对老庄思想发生语义共振,我则努力强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修养;后者是一种被动化的强化,如对不热爱社会主义的人,要使他产生社会主义观念、信念、思想的语义共振,社会就要承担对他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改造。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造的过程,就是对他进行社会主义语义能量强化的过程。

具备了相对应的语义能量,并不一定产生语义共振。语义共振的现实展开恰恰是以人与对象(人、事、物)共同进入同一语义时空为前提,只有在获得了同一语义时空时,人才可对对象(人、事、物)产生语义共振。比如近代以来的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殊死以搏,就在于封建主义的语义时空是过去式的,资本主义的语义时空是现在式的。以工业范式为价值体系核心的大机器工业社会之那样顽强地抵制以人的生存为价值体系核心的高智能开发社会(即后工业社会)对现实观念的变革,就在于前者的语义时空是现在式的,后者的语义时空是以未来为基点的历史式(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的。在这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不少人虽然明智地意识到了变革的必然,但在生存行为中仍然努力地、自觉不自觉地护卫着支配着我们现实生存的工业范式价值体系,而有意无意地损害、阻碍人类这一生存态度的变革,其最终源于我们没有获得和进入这一属于21世纪人类生存的语义时空。这正如我们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那样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无私地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却往往以一种现在式的或过去式的语义时空情绪态度来接受、来理解、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最终没有与马克思主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语义共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漾溢的语义时空恰恰是历史化的,即马克思主义由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整合构成,其核心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蓝图则为“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人”。如果将这一简化的理论图予以具体实践化敞开,则可表述为:“生成创化中的人→异化劳动处境中的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政治、经济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化的语义时空中,人恰恰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螺旋循环上升的历史性的实践过程。因此,当我们只有真正进入并获得了这种“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历史性实践过程(语义时空)中时,才能真正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语义共振,才可能最终解悟马克思关于“彻底的人道主义加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我所理解的唯物主义”的深邃:“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同时又是把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也同时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这正如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解一样,要把握这种盛行于世的哲学思潮,并不能凭借贴标签来完成。因为在事实上,人类精神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潮和思想思潮,虽然折射了其产生自我的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但绝非是某一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反映的产物,它是人类生存探索的时代性、阶段性、环节性的永恒记录。以此来看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它恰恰是一代人类智慧者对人类的历史化的此在生存的深刻眷注、探索和痛苦咀嚼的精神运动。因而,其生气勃勃的此在时空构成了存在主义思潮的基本出发点,而此在时空中的人类生存处境则构成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关注中心。因为就其人类生存的本来状貌而言,他始终无法逃避这一生气活泼而又沉重悲壮的此在时空生存而走向历史。人的丰富的形象即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此在生存(时空)之点的必然联缀。因而,人的本质并不先于人的此在而存在,恰恰是人的此在生气灌注着、沉重着悲壮的此在生存风貌,真实无遮地荡漾着他的本质(品质、气质、性格个性、心灵、境界、欲望、苦乐等等),此在生存状貌和处境构成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语义时空。而此在语义时空恰恰既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深邃、博大之处,也是它的狭隘遮蔽之处。因为存在主义只眷注了人类此在生存的悲苦性,而淡忘了人类历史化生存的悲壮性;只看到了此在生存处境的盲目性,而忽视了人类此在生存将不懈地执着于未来的期待性。然而,我们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种种主观的、武断的、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批判与挞伐,却并不源于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局限的洞察,因为这些批判与挞伐没有没有进人和获得存在主义哲学的此在生存这一语义时空,故而不能产生其真实的语义共振,其批评自然是无的放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