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瓜熟蒂落,不求速效

瓜熟蒂落,不求速效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只有休养士气,相机而动,不必过于追求快速见效,白白损伤精锐部队。等到瓜熟蒂落,自然可以建功。而且曾国藩和僧格林沁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南辕北辙,很难协调。曾国藩还不忘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家人分享。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打持久战最忌讳“势穷力竭”这四个字。所谓力,是指将士的精力、士气;所谓势,是指战略全局、统筹规划以及补充粮饷。如果敌人以坚忍之气殊死抵抗,我方也应该以坚忍之气对抗战胜对方。只有休养士气,相机而动,不必过于追求快速见效,白白损伤精锐部队。等到瓜熟蒂落,自然可以建功。

事缓则圆,做事时如果过于急躁,有时反而会绕远,如果能够善用“拖”字诀,用足够的耐性,等待时机再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官场中,曾国藩曾因为过于急躁而吃了大亏。那是在湘军刚刚出征的时候,因为急于求成,他常常在不了解敌人情况的时候,就贸然领兵出战,使得湘军损失惨重。

曾国藩的这套领兵方式,也引来了其他官员的不满。有时候是别的军队按照计划在作战,可是曾国藩一心想要快些结束战争,就率自己的军队去帮忙。结果严重扰乱了别人的作战部署,而且还让人误以为他是想要争功而记恨于他。

面对越来越艰难的处境,曾国藩想起了自己一向推崇的宋朝大儒朱熹。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后来他总结了十六字真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讲的就是塌下心来,徐而不急的道理。

于是曾国藩按照朱熹的四句真言,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对自己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识到领兵作战不比平常,急躁不得,他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改变了自己的统军方式,戒急用忍,湘军也就越战越强,最终取代了绿营兵,成为晚清统治下的军事支柱。后来,在此基础上曾国藩对于“拖”字诀的运用也越来越炉火纯青。

曾国藩南征北战,长期领兵在外,与皇帝的沟通大多靠奏折和上谕往返来联系,而那时候火车、电报、电话等快速交通通信手段尚未普及,大臣的奏折仍然要通过驿站送往京城,而一来一回之间往往就会耗费一两个月的时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皇帝于几千里之外的遥控指挥,难免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命令,曾国藩就十分巧妙地利用传递奏折和上谕的时间用“缓”字诀和“拖”字诀来对付这些不合适的旨意。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躲到避暑山庄避难的咸丰命曾国藩派鲍超带领两千精兵北上勤王,交胜保调遣,而此时曾国藩正率领湘军在安庆与太平军交战,局势十分紧张,如果轻易分兵北上,则很有可能导致安庆战局的恶化。

同时曾国藩也明白,英法联军虽然船坚炮利,迅速地攻占了北京,但是并没有继续侵略、占领整个中国的实力,他们攻占北京无非是要与清廷谈判,占些便宜罢了。所以曾国藩决定采用李鸿章的建议,“按兵请旨,且勿稍动”,奏请皇帝允许曾国藩自己或胡林翼带兵北上。

其实究竟是曾国藩还是胡林翼北上都无关大局,曾国藩上书请旨就是看中了一来一回的往返时间,根据当时驿站的速度,奏折要半个月以后才能到达京城,而整整一个月之后曾国藩才能接到新的圣旨,英法侵略军孤军深入补给有限,说不定一月之后就已议和罢战,即使仍须分兵北上,曾国藩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时间专注于安庆战场,安排好分兵的一系列准备。

还有一次,在攻克太平天国的天京以后,皇帝下旨令曾国藩率军北上,增援僧格林沁,但是僧格林沁十分骄横刚愎,而且向来轻视湘军,甚至曾说“皖军为上,豫军次之,楚军为下”,所以曾国藩很不情愿消耗湘军的力量去增援这样一个根本不把湘军放在眼里的人。

而且曾国藩和僧格林沁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南辕北辙,很难协调。僧格林沁身为科尔沁郡王,曾国藩如果率军支援,势必要受到他的节制,可是如果听从调遣则于湘军不利,如果不听从调遣又会背上不忠的罪名。

于是曾国藩再次记起“缓”字诀和“拖”字诀,上书皇帝说:“我自从咸丰四年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之后十年都没有亲临前线对敌了,上前线已经不是我的特长了,派我去恐怕会误事。再者僧格林沁、官文都驻扎在蕲州、黄州附近,这四百里之内,如果驻扎三个钦差,恐怕也会上太平军以为朝廷的将帅不值钱,这于皇上您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呀。”

奏疏传到京城约略就要用掉大半个月,咸丰看到曾国藩的奏疏之后觉得言之有理,一犹豫之间,几个月过去了,僧格林沁在与捻军作战中被诱至高楼寨,中了埋伏,兵败被杀,曾国藩的难题迎刃而解,于是开始准备接手僧格林沁的任务,筹备剿捻事宜了。

一个“拖”字成了曾国藩对付不妥命令的法宝,正是这个“拖”字使他避免了和朝廷的直接对抗,又避免了于己有害的行动,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曾国藩还不忘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家人分享。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到,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稳重才能求得事成。并一再叮嘱弟弟“好从慢处来”,切不可过于急躁。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十万火急”的任务,如果一一去做,难免按下葫芦起了瓢,最后一事无成。其实所谓的“十万火急”不一定真的就是那么急,有时候忙着完成了,对方反而忘了来要。如果根据情况拖上一两天,往往很多问题很轻松地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曾国藩所言,为事以缓,就可以给自己留下余地,争取时间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做转圜,不致在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将自己逼上绝路。越急越要拖一拖,掌握住主动权,不要让看似紧张的局面影响自己的平稳心情,用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战线拖得越久越好,拖到对手沉不住气了,自己也就赢了。古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持久的耐力来拖垮敌人,大概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