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品格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无所畏惧。二人的养勇方法,其共同点都在于“守气”。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北宫黝还是孟施舍,所表现出来的并非“大勇”。所谓“大勇”,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其行为表现必须是坚持真理与正义,由此来决定进退。

——《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我曾经从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躬自问,如果觉得理亏,即使面对卑贱的人,也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如果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

点题:

这是孟子在与公孙丑讨论有关“大勇”这一话题时讲出的这番话,这段话常被概括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品格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无所畏惧。孔子曾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无惧。”但孔子又认为,“勇”必须以“义”为前提条件:“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孟子这里讲的“大勇”正是这个意思:不义之“勇”是“小勇”、匹夫之勇;义理之勇才是真正之勇。孟子还把血气之勇和义理之勇结合起来,提出善养浩然之气这一主张,以增强行善的勇气和力量。

链接: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论语·阳货》——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孟子·梁惠王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延伸悦读:

在儒家的经典作家中,孔子从“义”的角度,将“勇”区分为“有义之勇”和“无义之勇”;而孟子则从“利”的角度,将“勇”区分为“无惧”意义上的好勇斗狠的小勇、匹夫之勇和“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大勇。在儒家看来,有道德修养的人,如果不是站在维护正义的立场上,其“勇”则只能产生暴力和野蛮,因此是不值得人们尊敬的;而对于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勇”去偷去抢,则非真正的勇士。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义”的前提下做到“勇”,才是真正的“勇”。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真勇”?孟子给出了两种途径:一是守气。北宫黝之养勇,无论是面对普通人的侮辱还是面对权贵的侮辱,“恶声至,必反之”;而孟施舍之养勇,则“视不胜犹胜也”。二人的养勇方法,其共同点都在于“守气”。二是明志。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北宫黝还是孟施舍,所表现出来的并非“大勇”。所谓“大勇”,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其行为表现必须是坚持真理与正义,由此来决定进退。因此,在孟子看来,“志”比“气”更具根本性:“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