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指出,学、问、思、辨、行五者是儒家学德的重要课目,“此诚之之目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宋代大儒朱熹总结说:“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校训。此外,黑龙江大学的校训为: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礼记·中庸》

释义:

求学务必力求广博,为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吸收,而且要对所学详加甄别审察;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学问往往越辩越明;学习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

点题:

朱熹指出,学、问、思、辨、行五者是儒家学德的重要课目,“此诚之之目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的程颐(伊川)认为:“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发展了《中庸》的为学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善问与慎思结合起来。

链接: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延伸悦读:

为学是修身进德的第一要务。《周易·大畜·象》指出:“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既然通过学习前人好的言论和德行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所以《论语》中有“君子学以致其道”的说法。荀子则进一步提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的看法,认为为学不仅仅在于审问、博学,还要有谦让的品行,才能成就德行的完善。西汉大儒董仲舒明确指出“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东汉大思想家王充甚至说,即便是圣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成为圣人(“所谓圣者,须学以圣”)。成书于汉代的《太平经》,提出了“人安得生为君子哉?皆由学之耳”的观点,认为学习是成人成圣的基本通道,“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宋代大儒朱熹总结说:“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心学的重要创立者陆九渊则把为学提升到了求道的高度,他说:“士之于道,由乎己之学。……不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者在乎学。”正因为学是求道的根本途径,所以大学的校训都喜欢采用或化用本则名言。

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复旦大学在1915年校庆10周年时确立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详细地寻求,联系当前实际地思考。告诉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问家,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探索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校训。此外,黑龙江大学的校训为:博学慎思,参天尽物。“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