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相互争锋,各国国君最大的梦想就是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对于这个问题,孟子提出的办法是“反求诸己”,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反求诸己”的方式在治国方面未必立竿见影,但在修身做人方面却值得我们效法。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地降服归顺了。

——《孟子·离娄上》

释义:

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自然会归服。

点题:

做任何事情都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结果,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天不遂人愿怎么办?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最积极的方式是反躬自省,从自身找原因,因为“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链接:

《尚书·伊训》——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一《语录上》——

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何暇有功夫责人。见人有片善,早去仿学他,盖不见其人之可责,惟责己也。

延伸悦读: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相互争锋,各国国君最大的梦想就是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了两种路线:王道和霸道。以德行化服天下是王道;以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儒家主张用第一种方式。所以,孟子到处劝勉各国国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以德行和仁政获得百姓的拥戴,他提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儒家提出的是一条从“内圣”实现“外王”的路径,也就是:提高自身德行——感化和影响他人——让天下人信服。儒家开出这个药方的理论前提是“人性本善”,人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但是,战国时代的现实是:行霸道的畅行天下,行王道的未必有人跟随。对于这个问题,孟子提出的办法是“反求诸己”,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反求诸己”的方式在治国方面未必立竿见影,但在修身做人方面却值得我们效法。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战败了,部下很不甘心,就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仗,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地降服归顺了。

“反求诸己”作为一种提高个人德行修养的手段,其价值不在于能否威服他人,而在于通过这种“求”,使自己的德行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自己德行修养的过程中,把任何一个“爱人不亲”“治人不治”“礼人不答”的事件作为完善自身德行的契机,实现“修身齐家”的目标,有条件则进而“治国平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