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诠释
【来源】(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
【解释】一些诗文经过高人改动一个字之后,便会更加完美,这个改字的人被尊为“一字之师”。指能纠正文章中一个错别字或一个不妥之字的老师。
【成语掌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经济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他住在江陵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某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做完早课后,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非常漂亮,于是,他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这样写道:“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早梅》写好后,齐己觉得非常满意,便拿去请他的朋友们品评。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己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首诗的后两句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认为:既然写的是早梅,就应该突出一个“早”字,如果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但却使内容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己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词解人生
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每一个字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立意升华的重要手段。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字句是构成文章的筋骨,妙用一个字,写好一个句,立马会盘活整篇文章,让人过目不忘。
王安石经过十几次的修改,将一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他的这首诗流传千古。可见,只字片言也可决定文学作品的成败。而这种成败则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即便只是改动一个字,也能使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