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方法的创造论特征

方法的创造论特征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讨论方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方法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始终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性探索进程。其次是哲学观念,一种哲学总是由其奠基的、核心的、基本的观念所构成。哲学概念、哲学观念、哲学思想,此三者的个性化整合显现,构成了完整的“哲学”概念内涵。所以,方法既是哲学生成的动力因,也构成哲学运用的扩张力。方法的这种自我明证性,在哲学家那里是通过直观显现而得到张扬。

讨论方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方法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哲学诞生之时始,就被定义为是爱智慧,即向往、热爱、追求宇宙人间的存在智慧。毕达哥拉斯创造“哲学”概念时,就将这种爱智慧的方式概括为沉思,并且这种沉思宇宙人间存在所得来的根本智慧,最终要通过概念的方式将其显形。由此来看哲学(philosophy)这个概念,既是动词意义的,也是名词意义的。在动词意义上,哲学即是概念式反思行为、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始终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性探索进程。所以,哲学始终在路上,在人类精神探索敞开的历史道路上,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动、时代的演变而不断革新自我、开创自我。在名词意义上,哲学又是哲学家们以概念式反思的工作方式而探索宇宙人间存在的根本问题所凝结的智慧成果。

哲学作为一种探索宇宙人间存在的根本方式和行为进程,它始终敞开为一种方法。不同时代的哲学探索,以及在同一时代不同哲学家的哲学探索,总是呈现出独具个性地观照宇宙人间存在的独特立足点、独特视角,并由此形成独特的视野、认知广度和深度。而探索世界、体认事物、理解对象的思维基点、思维视角、思维广度(视野)和思维高度(深度),此四者构成了方法的完整构成要素。哲学探索宇宙人间存在的根本方式和行为进程要得以真正展开,必须具备体现这四个维度的方法。所以,方法构成了哲学探索行为的必备知识,并且方法构成了哲学探索的力量源泉。

哲学作为一种探索宇宙人间存在的智慧成果,它亦有其自身构成。概论之,哲学智慧生成的基本要素有三:首先是表征哲学智慧形态构成的概念,即表征哲学理念的范畴及表达哲学基本思想的概念体系。其次是哲学观念,一种哲学总是由其奠基的、核心的、基本的观念所构成。具体论之,在哲学世界,每个概念在事实上就是一个观念,哲学概念体系是以其观念体系为构成内容的,哲学概念体系不过是其哲学观念体系的形式表征,或者说形态学呈现。其三是哲学思想。具体的哲学观念最终源于整体的哲学思想,或者,在一个哲学体系中,所有具体的哲学观念都生发于整体的哲学思想,并最终又回归和呈现其整体的哲学思想。

哲学概念、哲学观念、哲学思想,此三者的个性化整合显现,构成了完整的“哲学”概念内涵。而对这一哲学概念内涵的有序化(即逻辑化)放大,就形成哲学体系。

哲学智慧的感性敞开或运用,就呈现为方法,获得了方法的功能。所以,概念及概念体系是哲学的形式呈现,观念及观念体系是哲学的形态内容;思想构成哲学的本质内容。而由概念、观念、思想三者构成的哲学智慧,最终要指向运用而发挥对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引导功能,这就是方法。

无论从生成角度论,还是从运用角度讲,哲学方法都构成力量的源泉。从生成方面论,哲学方法构成哲学探索的源泉;从运用角度讲,哲学方法构成认知与行动的源泉。所以,方法既是哲学生成的动力因,也构成哲学运用的扩张力。

从生成论角度讲,方法的构想和证明,是哲学自身的基础部分和本质性内容。如果哲学思想、观念、概念需要追踪与辨别才可形成,那么,哲学家探索哲学的方法往往具有自明性,即具有不需证明和不待证明的特征。在哲学家那里,其探索宇宙人间存在智慧的方法,始终具有自我明证性。方法的这种自我明证性,在哲学家那里是通过直观显现而得到张扬。

从运用角度论,哲学功能的发挥,当然是观念与思想的穿透与影响,哲学观念与思想的穿透与影响,最终要通过方法而获得实现。在运用的层面上,哲学观念和思想对人的影响,只是在记忆的层面,即人们阅读哲学著作,可以记下具体的哲学概念、观念和哲学思想,但所记忆下的这些东西,仅仅属于哲学知识,而不是哲学智慧。哲学知识只有相对哲学家来讲,才是其哲学智慧,相对读者来讲始终是公共知识。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或者一种哲学,要通过记忆而成为读者的哲学智慧,则需要理解。对于任何一个读者(哲学研究者也是读者)来讲,对作为公共知识的哲学概念、观念、思想的真实的理解的过程,恰恰是获得哲学家致思哲学时体认宇宙人间存在的认知基点、认知视角、认知广度、认知深度的个性人格化再造过程。换言之,哲学的运用过程,始终是一个方法的敞开与渗透过程。作为方法的敞开,是指通过阅读者的阅读而使哲学家以生命方式融进哲学概念、观念、思想中的方法获得感性呈现;作为方法的渗透,是指通过阅读者的阅读理解而使哲学中的方法以感性的方式进入阅读者的心灵、情感、认知世界之中,而生成其个性人格化的体认方法。所以,在运用的接受层面,方法始终具有生成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