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精辟而深入的分析,赋予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一辩证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展现了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于在1936年12月,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充分阐述了老子“将取必予”的这种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强调:在“反围剿”战争中,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

接着,他引用了《老子》关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策略来加以说明。他说: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所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我们在敌人第五次“围剿”时期的蚀本正因为这一点。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在文章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认为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

对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毛泽东做了如下概括: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还经历了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发展和胜利的可能性。其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坚持并逐步发展的政治条件。第三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说敌人的强大是指国民党已经夺取政权并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得到世界上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在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等方面较比红军有十分雄厚的力量。

前两个特点,表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正义性,有党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援助,有胜利的基础。而后一个特点则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严重性。

在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目前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是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中国内战的特点,是“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地反复,也就是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地反复。因此应当承认,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战略防御的问题,其中又重点对战略退却做了分析说明,批驳了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言论。毛泽东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论证战略退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对于我们,当敌举行大规模‘围剿’时,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因为这是使我们最有把握地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制定的这种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正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因为,只有放弃一些土地,把敌人放进来,人民才能用各种各样的行动参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只有把敌人放进来,让敌人占领一些地方和城市,才能逼着敌人分散兵力,逼着敌人背上包袱,逼着敌人犯错误。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只有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以后,才能最后地保住或夺取城市和地方,完全战胜敌人。

针对那些将战略退却看作是“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对外也产生不良影响”的所谓“理由”,毛泽东雄辩地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他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毛泽东运用生活中一些通俗的事例来反复说明这个道理:

如做生意,“蚀本”和“赚钱”的丧失与取得;

如市场交易,“卖者”和“买者”,“金钱”与“货物”的丧失与取得;

如日常生活,“睡眠和休息”之于“工作的精力”的丧失与取得;

如革命运动,“破坏”与“建设”的丧失与取得;

如“反围剿”作战,“丧失土地”和“恢复土地”的丧失与取得……

毛泽东依据老子“将取先与”的格言,概括了一些新的哲理名句:

“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

“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

毛泽东还说:

“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

“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在文章中充分阐述了这种辩证法思想,用以阐明军事上反“围剿”时期暂时退却,是为了准备战略反攻的战略思想。丧失是为了取得,退却是为了前进,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只知夺取、只知进攻的错误主张,论证了战略退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种看起来好像革命的“左”倾意见,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时也来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他指出,克服这种急躁病和保守性,不能依靠小生产者的近视,应该学习布尔什维克的聪明。

毛泽东精辟而深入的分析,赋予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一辩证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展现了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