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所说的“传统审美文化”,指的是古已有之的,且为今人所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的审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大繁荣时期,是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点时期。

我们所说的“传统审美文化”,指的是古已有之的,且为今人所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的审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社会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就是说,社会生活除了政治、经济之外,一切都可以称作文化。所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乃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更发达,社会主义的政治更美好。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经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且为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情况所决定。我们讲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自然先要讲当时的经济与政治;但这是个大课题,很难在绪论中说清楚,在这里,我们只能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情况作个粗线条的概要的描述,故谓之“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中国原始社会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个阶段时间很长,出土的文物也比较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遗址新近出土的彩塑裸体女神头像,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语言产生后不久。《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将其戏称为“杭唷杭唷”派。《吕氏春秋·古乐》又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可见原始的诗与歌密不可分,都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这些诗歌已大多湮灭。原始绘画,一般用器具直接刻画在岩石或地面上以及原始器物的表面上,故称其为“岩画”、“地画”、“彩陶”,现已有不少发掘。

这个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或审美意识的萌芽期和产生期,与以后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源头。但欲研究原始人的审美意识,须有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孤立地从美学或从艺术来考察是很难说清楚的。

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大约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到西周。它包括了历史上的夏、商和西周,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奴隶社会所创造的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主要有三个:

一是青铜器。殷商的方鼎、铜觚、铜爵等,不仅种类齐全,器型多样,且花纹美观,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西周的青铜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制作更为精美,且就纹饰来说,已增加了变形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等。1986年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文物堪称人间奇珍,如其中的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像是青铜时代文化中最稀有的珍宝之一,是研究商代人审美意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是甲骨金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仅就已能识读的部分来看,其内容包含有若干美学思想,且其字形本身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品。它既是文字,也是一种艺术,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古籍中所记载的一些传说和史实。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夏禹治水等,其所塑造的形象是崇高和美的,透过这些形象自可研究当时的审美意识。

中国文化究竟产生于什么朝代?一般认为产生于夏朝,如河南省项县小芝田遗址出土的夏代白陶鬻,其线条柔和,造型均衡,已可窥见夏代先民的审美意识。不过目前尚无直接的文献可查,地下发掘物也极少,研究起来颇有困难。

自西周至战国末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大繁荣时期,是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点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带来了学术思想的大发展,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批理论形态的学术著作,美学思想也比较丰富、完整,形成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此外,以屈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和地下发掘物中的编钟、漆器玉雕等为代表的日用品、工艺品,都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书法艺术。19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已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发现于殷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贞人”即史官的姓名,他们应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书法家。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称赞其书法的美和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说:“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伟,帝乙之世,文咸秀丽。……间亦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战国时期鼎立着三大文化系统: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基本上处于平衡发展的阶段。还有四川的巴蜀文化,也有独特的文化面貌,也是构成中华古文明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分裂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和法家思想的推行,对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从思想文化上看,汉代统治者结束了秦代统治者那种蔑视历史文化、实行思想禁锢的方针,转而采取了相当宽容的自由方针,并且开始对差不多被秦代统治者毁灭殆尽的古文化典籍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西汉前期虽推尊道家思想,但并不盲目地否定其他各家,司马谈所著的《论六家要旨》可谓代表。

此外,汉代文化在发展上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南方楚文化的传入北方,从而使先秦北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理性精神和浪漫幻想相结合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对汉代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整个秦汉时期,值得重点研究的对象是:

(1)雕塑。秦代的雕塑,秦始皇兵马俑即其代表。汉代的雕塑及石刻艺术,朴素大方,典雅厚重,深沉雄大,形成了我国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的一大特色。

(2)建筑。秦代的宫室建筑巍峨恢宏,汉代的民居庭院和楼塔建筑别具一格。虽留存的实物不多,但从史籍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描绘来看,确是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美学思想。

(3)汉赋。虽对它的形式主义,后人多有指责;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丽”之美,那种“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宏大气魄,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它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强烈地突出了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美的创造的特征,不再只是政治伦理道德的附庸。汉赋实际上是处在上升时期的积极有为的统治者直观地创造世界的伟大业绩的产物,是对汉帝国的繁荣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美的世界的再现和赞颂,洋溢着宏阔明朗的信心和力量。

(4)书法艺术。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还有石刻、瓦当和汉砖上的文字等等,使书法在秦汉时期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崔瑗、赵壹、许慎、蔡邕写下了一些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表明中国古代美学已突破了诗和乐两个部门,对中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美学理论。在汉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形态,如《淮南子》、《史记》、《论衡》及《乐记》、《毛诗序》等,都已包含有丰富的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这些都成为这一时期审美文化的重点研究对象。

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大转折时期,总的特点是政治黑暗而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大繁荣。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见《美学散步》177页)文学方面,出现了《水经注》这样以山水为主题的鸿篇巨制和清新的山水诗、田园诗。绘画则产生了独立山水画和讲究气韵的绘画理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造园活动逐渐走出皇家并首先在上层社会普及,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北方的洛阳,南方的建康、吴郡是私园的集中地带。其中南朝园主多为中原南渡士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把自己的审美认识融入造园活动,所建别墅山居,代表了这时期造园的最高水平。

时代的痛苦和艺术的繁荣,这是历史前进运动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汉帝国的瓦解,世家大族庄园经济独立、迅速的发展,为世家大族提供了十分优裕的物质享受,使他们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可用于文艺的欣赏和创造;且这种欣赏和创造主要不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是为了精神愉悦,于是文艺的审美特性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二是由于汉帝国的瓦解而引起的儒家思想的危机,从而使人们专注于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把汉魏思想引向了玄学。玄学的产生使汉代的宇宙论转向了本体论,它的中心课题是要探求一种理想人格的本体。这样就由“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论道谈玄成为时髦的风尚,佛教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印度佛学的影响,与玄学合流宣告玄学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本体不过是一种空幻的东西,但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对主体存在的内在精神性的认识。这也对艺术与美学的发展以及整个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时最高成就的美学论著是《文心雕龙》和《诗品》。

由隋而唐,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唐代国家鼎盛、疆土辽阔,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非常繁荣。这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文化自身来说,主要是由于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印度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到唐代基本上已改造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佛教的几大宗派到唐朝基本上被改造过来了,如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是在隋代形成的、我国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三阶教,因主张佛教分为三阶,故名,又因主张普遍信奉一切佛法,也称“普法宗”,也为隋代的信行大法师所创立。法相唯识宗是唐代玄奘创立的,该宗翻译佛教经典最多。法藏创立的华严宗,曾为武则天所看重,盛行一时。传播范围最小的是密宗(又称真言乘、金刚乘等)。信行者最广最多的是净土宗和禅宗。所以一般认为净土宗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根本原因在于它吸取并融合了中国的儒、道思想。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为唐代的善导所创。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还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又名“佛心宗”,为唐代的神秀、慧能所创立。中国化的佛教学说,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由于中外文化交融,在改革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使本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所以中国的旧体诗到唐代发展到了高峰,所以鲁迅说:“旧体诗做到唐代做尽了。”为什么?因为唐以后,缺少了唐代的那种促进发展的“生机”。直到“五四”,又有促进文化发展的“生机”,这就是“西学东渐”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在唐代的审美文化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4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揭开,除了发现四枚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外,还出土了大批唐代稀世珍宝,其中包括121种唐代宫廷金银器供养器物;400多件(颗)珠玉宝石;17种玻璃器皿;16种失传千年、神秘莫测的秘色瓷器,还有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唐代丝织品等等,为我们研究唐代审美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宋代的经济不及唐代繁荣,但审美文化是有所发展的。对宋代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发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周敦颐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其弟子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天理”为基本概念的儒学新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万物产生的最后根源。朱熹为二程之四传弟子,集理学之大成,发展而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当时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不受理学的影响,所以不研究宋代理学,是讲不清宋代的美学和艺术的。

此外,整个佛学的发展已趋下坡,但这个时期的佛教思想经过本土文化的净化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尤其是儒学化的禅宗在知识分子层信者甚众,以禅喻诗蔚然成风。

宋代的审美文化最具特色、最有成就者有二:一是宋词,二是诗话。前者是特殊形态的诗;后者是诗的美学。元代主要是元曲和元杂剧。戏曲在元代成熟,产生了一些理论,实际讲的是戏剧美学。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仍以理学为统治思想,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影响甚大,然总的说来整个理学已日趋衰落。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而主要表现形式,其影响长达六七百年之久,为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明清时代从艺术上看,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三是园林艺术。此外还有建筑和绘画。明清以宫室建筑为代表,故宫就是典型。其时版画颇具特点,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与此相联系的是美学思想,其时已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成就。最有代表性的美学论著有:李渔的戏剧美学专著《闲情偶记》、刘熙载的艺术论著《艺概》、叶燮和袁枚的诗歌美学论著《原诗》和《随园诗话》等。

到了晚清,中国美学思想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了西方外来文化又一次大的冲击,促进中国美学思想发生了又一次新的变化。这说明“对外开放”是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以上我们对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发展作了概观,可谓勾勒了一个轮廓。我们把它划分为八个时期,虽有朝代的依据,却并不完全根据朝代,而是根据审美文化发展的实际来划分的。是否妥当,有待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