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情弱者,伸张正义

同情弱者,伸张正义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对弱者同情,对朋友义气,对不公平的事情仗义执言,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受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学生们也非常讲义气。孔子对这件事情虽然无能为力,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言语之间充满了正义感。对国际间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孔子也会仗义执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孔子这么做,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主持正义的政治态度。交流思考1.怎样把同情弱者的同情心,付诸于扶危助困的实际行动?

孔子对弱者同情,对朋友义气,对不公平的事情仗义执言,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首先,孔子心地善良,赋有同情心。“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7.9)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7.10)孔子如果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遇见穿丧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很年轻,孔子一定会站起身来,以表示同情和尊敬。(《论语·子罕》9.10)有一次,宫廷的盲人音乐家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沿时,孔子温和地提醒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又提醒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郑重地介绍周围的人:“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做得非常周到殷勤。(《论语·卫灵公》15.42)

其次,孔子待人真诚,对朋友非常义气。“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10.22)孔子的一个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毫不犹豫地说:“由我来负责安葬吧!”受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学生们也非常讲义气。见到鲁国的侨民在国外沦为奴隶,子路、子贡都曾用自己的钱为他们赎身。

此外,孔子赋有正义感,对不公平的事情仗义执言。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2.24)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而没有勇气。鲁国的权臣季氏将带领军队讨伐小国颛臾。给季氏当家臣的冉有、子路把这个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冉求,这不应该责备你吗?过去周天子曾经授权颛臾主持东蒙山祭祀,而且它的国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休戚与共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冉有说:“季孙大人想去攻打,我们两个本来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不好就辞职。’看到有人危险不去帮忙,跌倒了不去搀扶,还用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干什么呢?你说的话不对啊。这就好比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壳、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明白了孔子的态度,便直截了当地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邑很近。现在不夺取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讨厌强占人家的东西而又编造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小而忧虑动乱不安。如果财富平均了,就没有所谓贫穷了;如果大家和平团结了,就不会觉得人少了。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国家哪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政教招徕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出自内部的问题呢!”(《论语·季氏》16.1)原来,季氏把持鲁国的权政,和鲁君的矛盾很大。鲁君不想大权旁落,想运用一切力量削弱季氏的权力,而季氏担心颛臾站在鲁君一边,于是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这对于忠君爱国的孔子来说,当然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他批评他的学生冉有、子路,希望他们不要助纣为虐。孔子对这件事情虽然无能为力,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言语之间充满了正义感。

对国际间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孔子也会仗义执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臣陈成子杀了齐简公。这种犯上作乱的事情,孔子当然会义愤填膺,于是斋戒沐浴,非常郑重地上朝请求鲁哀公发兵讨伐他。(《论语·宪问》14.21)当时鲁弱,齐强;鲁小,齐大。鲁国决不会以弱攻强,以小犯大。孔子这么做,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主持正义的政治态度。

交流思考

1.怎样把同情弱者的同情心,付诸于扶危助困的实际行动?

2.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正义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