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
——朱光潜
历史靠着什么进步,社会靠着什么发展?答案归根到底就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一直遵循旧思维套路,一成不变,那么,恐怕人类现在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
历史的潮流是如此,一个人的发展也是这样。
创新意识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事业成功的主要前提,也是追求成功的人士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够使我们得到发展与进步,把事业推向辉煌。
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和敢于冒风险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作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取得新成效,这些都是创新。
创新的最根本特点在于“新”,就是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和实践过程中,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常规性思维是遵循固有的和普遍适用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维,重复前人过去已经进行过的思维过程,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而创新需要思想活跃,不受陈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观察研究新事物。有创新思维的人不满足于现状,常常会给自己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无论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是身上闪现着创新光彩的一族,模仿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大师。对每个人而言,知识是当今时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凭借,而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真正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成功素质的重要一条。
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风险以致失败等都抱着欢迎和宽容的态度,它表现为勇于探索、敢于怀疑、敏于观察。
创新,有时候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甚至有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呀!”但是,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想,愿不愿说,肯不肯做,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据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美洲就在那儿,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发现了而已,其他任何人只要有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夫人向他发难道:
“哥伦布先生,美洲就在那儿,我们谁都知道,您不过是凑巧先上去罢了!如果是我们去也会成功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很镇静,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道:
“诸位先生、女士们,这里有一个鸡蛋,把它立在桌上很容易,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
大家面面相觑,不少人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鸡蛋就立在了那儿了。
哥伦布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哥伦布很聪明地说明了创新的难易问题,有时谜底一揭穿,其实非常简单。谁都知道鸡蛋磕破了可以立在桌上,但是在没有人想到以前,又有谁做到了呢?因此,这就是一个创新,它是另一种看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创新是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技巧,它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经历中学习培养。那么你该怎么做呢?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1.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我们一定要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重视知识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丰富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力,因而,也就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一位教授曾强调:“要提高你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毫无疑问,成大事者都是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的人。为什么?独立的思索可以引导成功: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会是个成功的人。青年人,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要成就大事的青年人,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可能在各项事业上独闯天下。
3.保持好奇心
一位学者曾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现象、习惯现象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与动力。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居里夫人的女儿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是注意到反常现象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新奇而有用的东西。综观一切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4.敢于突破前人的束缚
我们在学习前人优秀东西的同时,要敢于进行创新思考,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习惯”这张大网。
习惯会让人停滞不前。我们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尤其是不要盲目从师。勇于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爱因斯坦认为,怀疑、批判的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不迷信权威,既肯定牛顿又不停滞在牛顿的水平上。他说得十分恳切:“牛顿呀,请原谅我!在你那个时代,你所发现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你所创造的概念,甚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如果要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联系,那就必须用另外一些离直接经验领域较远的概念来代替这些概念。”爱因斯坦的思想是多么解放啊!他敢于向牛顿挑战,因此,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5.敢于抛弃旧事物
要创新就要勇于抛弃旧事物,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让自己永远成为自己的革新者。
许多时候,创新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勇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事物或即将过时的事物。信息时代新知识成倍涌现,更新的速度更像是从飞机的速度过渡到火箭的速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一个过分恋旧的人容易成为最背时的古董。
人的大脑能储存、运用的知识是有限的,要跟得上时代步伐,我们只有不断地摒弃陈旧过时的旧知识,时时以新知识武装自己。这已经是信息时代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6.敢于观察,勇于实践
创新往往起源于一定的机缘,或许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许来自于某个点子的启示,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的决心,又怎能抓住这些灵感?敏锐的观察力、勤奋、投入实践的勇气,是创新取得成功的三连环。
所有的成功创新者都不会是空想家,不管当时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或者何等古怪,他们总不会待在实验室或者屋子里发愣,而是会进行实践。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些实用性物体的发明创造者,像莱特兄弟研制发明飞机时,人们都以为他们发了疯,但他们勇敢地进行实践,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了。不仅重大的创新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小小的创新也往往需要许多次实验。所以,观察力和实践力就是创新这辆自行车的两轮,缺一不可。
7.积极进取,坚定决心
积极创新与人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创新的人总是懒散、易放弃或常感叹“我没有机会”的一类人;而富有创新的人却勇于进取,善于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创新能力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任何新奇事物刚出现时,总会遇到一些阻挠和责难,如果由于人言可畏而使我们丧失了勇气,只敢跟在别人后头呐喊,那样的人要想作出创新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应该顶住压力,轻视风言风语,只有对自己的创新充满信心,才能坚定地走向成功。
8.让心中充满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事实上的确如此,许多新发明或者新创意,其实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经想象而裁减、增加、改造而成的。没有想象,人类就不会有创造力,假如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会变得怎样?
要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平时要注意知识积累,也要注意活用知识,多练习创意、多接触艺术作品,只会死读书、食古不化,只会人云亦云不知创新,结果就只能重蹈旧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