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无”中挖掘出“有”的价值

从“无”中挖掘出“有”的价值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明确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是说道的一切作用都是无目的的,是自然而成的;道“无不为”是说道产生天地万物,万事万物的产生都离不开道的作用。下面这个故事便是“无为”和“有为”的最好诠释。“处无为之事”,从“无”中挖掘出“有”是说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

原 文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

意 译

领悟“道”的原理不要妄为,就能做到无所不为。

人生智慧

现在很多的人信奉“人定胜天”,觉得人的意志可以自由地主宰一切,强调意志的重要性。人们在不断接受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内心里也就有了许多“应该”,现实中一旦出现了与“应该”相悖的事物,人们就会竭力改变它,用“理应如此”去要求现实,这样就出现了“理应如此”的想法与“就是如此”的事实之间的矛盾。自然和现实之间就开始“拧巴”。比如,某些人认为“在公众面前演讲应该自然大方,不应该口吃,不应该脸红”,一旦口吃、脸红出现后,他们就会惊恐不已,想方设法控制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对口吃、脸红的感觉就越来越敏感,以致陷入了恶性循环状态,形成了恐惧症、强迫症等神经质的症状。如何能使神经症患者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学习,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便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世间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但又处处符合或达到某种目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正因为没有人力干扰,才生长得自由自在,生机勃勃。

自然界能够“无为”,我们做人处世,更要效法天道,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

老子明确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是说道的一切作用都是无目的的,是自然而成的;道“无不为”是说道产生天地万物,万事万物的产生都离不开道的作用。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哲学给人提供了心理避难所,让人们坦然面对苦难,接受苦难,最后在不知不觉的“无为”当中使事物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发现快乐的真相。

下面这个故事便是“无为”和“有为”的最好诠释。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嬉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下场。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方面。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其在与曹操相处二十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几乎从未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处无为之事”,从“无”中挖掘出“有”是说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没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