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

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佛教文化走向鼎盛阶段的重要标志。并意味着中国取代印度而成为亚洲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中心。其二,南北朝以来佛教学派的林立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准备了理论条件。可以说,隋唐佛教宗派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判教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这三点,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就不是历史的偶然了。

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佛教文化走向鼎盛阶段的重要标志。并意味着中国取代印度而成为亚洲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中心。从历史上看,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必然。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隋唐政治上的统一,为统一佛教内部学派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隋唐统治者需要利用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故由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佛教的统一。其二,南北朝以来佛教学派的林立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准备了理论条件。特别是诸家的判教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隋唐佛教宗派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判教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三,南北朝以来寺院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并提出了模仿世俗宗法制度而确立传法世系以保护寺院利益的经济要求。基于这三点,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就不是历史的偶然了。

中国佛教宗派的最早形成,是天台宗。因创始人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故亦称法华宗。它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智在慧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教观兼重,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

[30]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设立的。这是指佛陀在不同时机、针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渗透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合称八教。

三论宗,隋吉藏[31]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所依经典,还包括《大品》、《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和《智论》。此宗的学统,在印度为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吉藏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博采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创立了三论宗。

该宗的中心理论为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性空)。即是说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此即“缘起性空”论。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三论宗认为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万千变化。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故立“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轮,指《华严经》;二是枝末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三是摄末归本法轮,指《法华经》。

法相唯识宗,由于该宗主要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故称法相宗。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该宗所依经典有所谓“一本十支”,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主要典籍。根本经典则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玄奘[32]精通华梵,学贯三藏,曾赴印度钻研佛法十余载,回国后以译经为志业。在19年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就唯识学经籍而言,他除了新译不少经典外,还重新翻译了几乎所有旧译经典,从而使唯识学的文献大为完备。同时,他边译边讲,培养了很多德才兼备的弟子,为该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法相唯识宗十分注重对各种现象(法相)的分析,以“八识”为中心,通过分析各种现象的来源和性质,证明万法唯识所现的道理。由此表明万法是虚幻不实的存在,我法二空,不能执著。由此得转八识而成四智,显四智圆满的涅槃。

唯识宗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一、初时“有教”,指《阿含经》虽说因缘以破有“我”(即五蕴的复合物),但五蕴等法仍为实有,此即“我空法有”,指小乘;二、第二时“空教”,指《般若经》等说“我法两空”(即复合物与五蕴均不真实),皆不可执著,指大乘;三、第三时“中道教”,指《华严经》、《解深密经》等说三自性、三无性、心有境空,以明非有非空的中道之理,指唯识宗。

律宗,因注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从南北朝以来,由于国家对佛教僧徒的管理逐渐严密,教内也需要统一实行戒律来加强自己的组织。于是产生了一批讲求律学的律师。其中道宣[33]最为著名,他专事《四分律》的宏扬,编写了《四分律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钞》等著作,在理论上吸收了玄奘译传的新义,较旧说为长。因为道宣后来居住在终南山丰德寺,所以一般称呼他一系传承的律学宗派为南山宗。[34]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诸恶莫作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律宗将佛教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释迦教化众生使其觉悟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等;制教为释迦教诫众生使其守戒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禅宗,因修习禅定为主,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该宗所依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尤以《坛经》为根本经典。

一般认为,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35],下传慧可、僧璨、道信。道信传弘忍,[36]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但禅宗实际创始人为慧能。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和永嘉玄觉。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实际上表明了禅宗的一种判教思想。

华严宗,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该宗学统传承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实际创始人为法藏[37]。法藏依智俨学《华严经》,深通玄旨,著述100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华严宗对佛教判为“五教十宗”。“五教”包括:1.小乘教(“愚法声闻教”),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发智论》等;2.大乘始教(“权教”),指宣传空宗的《般若经》、《中论》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唯识论》等;3.大乘终教(“实教”),为大乘终极的教门,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 4.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5.圆教,为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所谓“十宗”,一,我法俱有宗,谓人天乘及小乘中犊子部等。二,法有我无宗,谓说一切有部等。三,法无去来宗,谓小乘中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宗,谓小乘中说假部及《成实论》等。五,俗妄真实宗,谓小乘中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谓小乘中一说部等。七,一切皆空宗,谓五教中大乘始教。八,真德不空宗,谓五教中终教。九,相想俱绝宗,谓五教中顿教。十,圆明具德宗,谓五教中圆教。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言”实教,故名。主要经典为《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等。

密宗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是在7世纪中叶印度大乘佛教中部分别派与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637~735年)、金刚智(671~741年)、不空(705~774年)等人。善无畏和金刚智因修学地点不同,分别传承胎藏界和金刚界的法门,及来到中土后,互相授受,从而融合成更大的组织。后经不空、一行(683~727年)的阐发,使内容更为充实,由此形成密宗。此宗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为统治阶级所特别爱好。当时几代帝王都对不空十分优礼,并以官爵相笼络,这样便形成了王公贵族普遍信仰密宗的风气。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摄宇宙万有,而又皆具备于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指入教或传法仪式)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38]。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等为莲宗十二祖。《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

早期净土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北朝时期的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唐初道绰在寺中见到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得到启发而归心,继续提倡。他的弟子善导来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即《四帖疏》)、《法事赞》、《往生赞》等,正式创立净土宗。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其中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 3.观想佛的妙相,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由于该宗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也普及于社会一般民众,一直流传至今。[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