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秋》道名分

《春秋》道名分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以道名分”,这句话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春秋》的思想旨意。在这里,所谓“道名分”与“礼义之大宗”是统一的。可以说,这更加明确地表明了应当从天人观的高度来认识“《春秋》道名分”这一思想。另外,《春秋》的“名分”思想与《论语》中的“正名”思想甚为接近。综上所述,《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史,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这句话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春秋》的思想旨意。实际上,司马迁也说:“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这里,所谓“道名分”与“礼义之大宗”是统一的。《左传》桓公二年师服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说的,“此语至精,移以说《春秋》亦至切”。[6]孔子用一定的“名分”标准来衡量是非、褒贬人物,即所谓“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达到“为天下仪表”,也即所谓“大一统”的政治目的[7]

在《春秋》中,孔子为什么注重“道名分”?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又说:“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太史公自序》)孔子自己也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换句话说,现实处境是“天下无道”,所以孔子就要加以“易”之了,也即所谓“拨乱世,反诸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这便决定了孔子注重人事的思想特点。但应该说明的是,孔子修《春秋》时不讲天意,并不表示他完全不信天意或天命(详后文)。孔子把天命纳入人事之中,把当时社会上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一系列的礼义伦常当作天理或天命,所谓“夫礼,先王承天之道,以治民之情”(《礼记·礼运》引孔子语)即表明了这一点。这是从天人观的高度来认识“礼”和对待“礼”[8]董仲舒关于“礼”的定义:“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可以说,这更加明确地表明了应当从天人观的高度来认识“《春秋》道名分”这一思想。

在结束本节讨论之前,顺便从史学角度简要地比较一下《春秋》与《尚书》的异同。前文业已阐明《尚书》有一种可贵的历史借鉴意识,即所谓“以史为鉴”。那么,《春秋》是否也存在这么一种思想呢?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不同的是,《春秋》的历史借鉴意识不是一般的“以史为鉴”,而是司马迁所谓“以制义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刘家和先生称之为“以史为法”[9]。钟肇鹏先生亦认为,《春秋》为明义之书,“重在义法”[10]。从司马迁所谓《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史记·太史公自序》)而言,“以史为法”这一概括是准确而深刻的。孟子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正好表达了《春秋》“以史为法”的性质及其作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以史为法”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春秋》“立法”的根据所在,其实就是孔子修《春秋》的“名分”思想。这在《论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另外,《春秋》的“名分”思想与《论语》中的“正名”思想甚为接近。甚至可以说,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基于“正名”或“名分”思想,孔子对鲁国统治者的不轨行为提出了批评或忠告,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又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反复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可以说,都是孔子“正名”或“名分”思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史,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经过孔子整理、修订之后,却成了一部反映孔子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的政治历史哲学著作。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具有“以史为法”也即具有法典的性质。这个“法”的内涵就是孔子的“名分”思想,它体现了天道。这是孔子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思想的体现,也充分表明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人道即天道”的思想特色。[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