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考证方法的局限

其他考证方法的局限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方一新:《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以早期汉译佛经鉴别为中心》,《语文研究》2009年第2期,第8-16页。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

6.4.4 其他考证方法的局限

在分析文体结构时,首先,翻译佛经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其文体结构自然离不开梵文原典的影响,无论是用词还是句式,都不排除翻译时直接模仿或移用原典梵语的句法结构。业师颜洽茂先生在鉴别《菩萨本缘经》时,主张将这些外在的特点描述当作佐证,不作为强有力的证据(46),就是考虑到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可能与译者的语言风格无关,而与原典本身的结构有关。语料鉴别时,在考虑汉语自身固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时,如能找到梵文原典进行完整对照,长期隐晦不清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找到答案,失译语料的真实线索可能会得以更清楚的显现,但是很多译经至今仍找不到原典,就是有原典,很多时候原文中也无直接对应词(47)

综上所述,每种考证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不宜一以贯之。在鉴别失译语料时,我们倡导结合文献学、语言学、文化学及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考证。

【注释】

(1)[荷兰]许理和:《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288页。

(2)梁晓虹:《从语言上判定〈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1996年第40期。

(3)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第7页。

(4)此处有异文,宋、元、明等本“一卷”作“二卷”。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27页。

(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73页。

(7)(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68页。

(8)(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1页。

(9)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89页。

(1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66-69页。

(11)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8页。

(12)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第318页。

(13)〇10方一新、高列过:《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第27页。

(14)(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8页。

(15)此统计数据当包括1处异文:“(菩萨)回身四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都无所见。”(卷一,T03no152p2b14-15)此例“都”宋、元、明本作“覩”,亦通,前文言“(菩萨)回身四顾”,后文言“覩无所见”,符合文义。详参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第7页。

(16)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第7页。

(17)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97页。

(18)不包括如下2处异文:“诸人若非人闻法者,发心所作功德,及初学菩萨道者,都计之合之,积累为上。”(卷三,T08no224p438c12-14)此例宋本无“都”。“如梦中所见,都是三处。”(卷四,T08no224p459b26)此例“都”元、明、宫本作“覩”。

(19)《汉语大词典》(6188页)义项4释为“统统”义,胡敕瑞先生则认为“都卢”是叠韵连绵词,详参《〈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第67-68页。

(20)(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12页。

(2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3页。

(2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5页。

(23)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274页。

(24)梅祖麟:《从语言史看几种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5)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26)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83页。

(27)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8页。

(28)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3页。

(29)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30)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31)方一新:《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以早期汉译佛经鉴别为中心》,《语文研究》2009年第2期,第8-16页。

(32)李如龙、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第202页。

(33)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34)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

(35)戴黎刚:《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1期,第15页。

(36)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第175页。

(37)蓝吉富:《佛教史料学》,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6页。

(39)(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11页。

(40)[日]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41)[日]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21页。

(42)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5页。

(43)[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4页。

(44)松江崇:《也谈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在上中古间语法史上的价值》,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45)Bloomfield,Leonard Language.New York:Holt,1933∶293.

(46)颜洽茂、熊娟:《〈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3-64页。

(47)姜南:《汉译佛经中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以〈妙法莲华经〉的梵汉对勘为基础》,《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第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