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忽略版本异文

忽略版本异文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 忽略版本异文《大正藏》以高丽本为底本,同时收集各版本异文,同页标出。或许是先入为主,我们在征引《大正藏》时往往轻信高丽本的语料,而忽略了其他版本,因此失去了比勘、抉择正确语料的机会。碑文中“工”字形为“”,与“互”形近,译经中,“工”讹为“互”的情况不鲜见。

2.2 忽略版本异文

《大正藏》以高丽本为底本,同时收集各版本异文,同页标出。或许是先入为主,我们在征引《大正藏》时往往轻信高丽本的语料,而忽略了其他版本,因此失去了比勘、抉择正确语料的机会。如唐贤清先生在阐释双音词“相互”的演变时如此曰:“‘相互’是先见于佛教文献(共出现7例),再见于中土文献。”(15)所举之例有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所乘象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卷上,T04no196p155c23-25)事实上,唐氏此例未截取完整内容,丢了主语,又被《大正藏》不当断而断的断句所误导,且忽略了版本异文,同时亦未结合其他如类书等,征引可资借鉴的材料,目初及之,极易让人觉得“相互占曰”的动作发出者为“所乘象马”,而“曰”后又无内容,让人颇为费解。

首先,此句需补主语“衢和”,当断为:“衢和离身所乘象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T04no196p155c23-25)此句存异文,其中“互占”宋、元、明本作“工瞻”,即为“相工瞻曰”,这于文义甚通,“相工”义为“以相术为业之人”,汉时中土文献已不鲜见,《史记·张丞相列传》:“韦丞相贤者,鲁人也。……有相工相之,当至丞相。”(16)译经中作“工相”,义同,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三:“王命工相相其贵贱。师曰:‘必有圣嗣传祚无穷。’”(T03no152p14b10-11)西晋聂道真译《异出菩萨本起经》:“王闻道人所言,即为太子选择国中名倡妓……王深知道人、工相人。王即为太子更治宫室门户垣墙,皆令完坚。”(T03no188p618b6-10)而“瞻”通“占”,即“占卜”义。

我们再比较梁时《释迦谱》、《经律异相》两部佛学典籍,梁僧祐撰《释迦谱》卷二《释迦从弟调达出家缘记第十》载:“衢和离所可乘象,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工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T50no2040p58c10-12)梁宝唱编《经律异相》卷七《调达出家九》载:“瞿和离所乘之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工占之:‘余皆得道,二人不吉。’”(T53no2121p35c13-15)宝唱所载此事即出《中本起经》,这为此处实为“相工”的铁证。“之”则复指前文言及的“瞿和离所乘之马,四脚布地”这件不吉利事情。

碑文中“工”字形为“img5”,与“互”形近,译经中,“工”讹为“互”的情况不鲜见。胡敕瑞先生通过比勘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两部异出经,发现“工”讹为“互”:

[1]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声好,或时互谈。(《摩诃般若钞经》卷五《蜜远离品第十一》,T08no226p533c5-6)

胡氏认为:“或时互谈”似当作“或时工谈”,支谶本相应对译作“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语声好,或时巧谈语。”(《道行般若经》卷七,T08no224p460b19-20)“巧谈语”犹“工谈”;且圣本亦作“工谈”,足证“互”乃“工”字形误(17)

这样,《中本起经》中的“相互”似不能作为确证。由于唐氏第2例证即为宋施护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诤论竞是非者,是彼遗法中有诸苾刍,聚集议论世间名闻利养等事。由此因缘相互斗诤不能寂静,渐使世尊清净法灭。”(T02no130p853c12-16)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另外6例具体见于中古的哪些译经。唐氏认为此例“最有说服力,前有‘互相斗诤’,后面是‘相互斗诤’。这些例证从形式上就可以确定‘相互’就是‘互相’。从区别性特征来看,‘相互’所修饰的动词‘斗诤’及‘相互’的所指对象‘多人众’都具有‘交互性’”(18)。依照唐氏这样的判别标准,我们在唐不空译经中检到1例:“汝心佛心,互相置故;汝体佛体,相互融故。”(《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T19no962p336a19-20)

唐先生接着言及:中土文献中,“相互”于唐代才见用例(19),《周礼注疏》出现2例,如例[2]。

[2]云“《载师职》云‘以物地事、授地职’,互言矣”者,彼云物地事不云贡,此云令贡赋不云物地事,地事、贡赋当相互皆有也。(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五)

唐氏言及能找到的唐代中土文献的例子都在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中。《周礼注疏》的具体年代虽不确切,不过据《旧唐书·列传·儒学上》记载,贾公彦在“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20)。而《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的译者不空,在华从事佛典翻译主要是在开元、天宝时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21)。这样看来,贾公彦的生活年代要早于不空,我们无法依据上述例证得出“相互”源于佛典的结论。

翻译佛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已被越来越多地征引,但翻译佛经版本众多,版本间大相径庭的记录,往往是颇具价值的部分,实有深究其语言基础的必要,《中本起经》中“相工”被误作“相互”,便是很好的例证:从《大正藏》引用翻译佛经语料时,应结合版本异文,认真比勘后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